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生物质能源 | 第10-16页 |
1.1.1 生物质概况 | 第10-11页 |
1.1.2 生物质利用转化技术 | 第11-13页 |
1.1.3 生物质能源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1.2 藻类植物生物质的利用 | 第16-20页 |
1.2.1 微藻的利用现状 | 第16-18页 |
1.2.2 大型海藻的利用现状—以海带、浒苔为例 | 第18-20页 |
1.3 燃料电池技术 | 第20-23页 |
1.3.1 燃料电池的概述 | 第20-21页 |
1.3.2 碱性燃料电池 (AFC) 的研究进展 | 第21-22页 |
1.3.3 微生物燃料电池 (MFC) 的研究进展 | 第22-23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目的 | 第23-25页 |
第2章 浒苔的成分分析和水解反应 | 第25-38页 |
2.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25-27页 |
2.1.1 实验材料 | 第25-26页 |
2.1.2 实验试剂 | 第26页 |
2.1.3 实验仪器 | 第26-27页 |
2.2 实验方法 | 第27-32页 |
2.2.1 多糖含量的测定(苯酚—硫酸法) | 第27-28页 |
2.2.2 蛋白质含量的测定(考马斯亮蓝法) | 第28-29页 |
2.2.3 脂肪含量的测定(索式提取法) | 第29页 |
2.2.4 灰分含量的测定(灼烧法) | 第29-30页 |
2.2.5 浒苔的稀酸水解 | 第30页 |
2.2.6 溶液中还原糖的测定方法(二硝基水杨酸 (DNS) 法) | 第30-32页 |
2.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32-37页 |
2.3.1 浒苔的成分分析 | 第32-33页 |
2.3.2 反应温度和时间对浒苔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33-34页 |
2.3.3 稀盐酸浓度对浒苔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34-35页 |
2.3.4 不同底物浓度对浒苔水解反应的影响 | 第35-3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37-38页 |
第3章 浒苔水解液在碱性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 | 第38-55页 |
3.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38-39页 |
3.1.1 实验材料 | 第38页 |
3.1.2 实验试剂 | 第38-39页 |
3.1.3 实验仪器 | 第39页 |
3.2 碱性燃料电池的构建 | 第39-42页 |
3.2.1 电池的设计参数 | 第39-40页 |
3.2.2 电极的制备方法 | 第40-41页 |
3.2.3 电池的组装 | 第41-42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42-46页 |
3.3.1 KOH浓度对A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2-44页 |
3.3.2 不同浒苔水解液对A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4页 |
3.3.3 等浓度浒苔水解液和葡萄糖溶液在AFC中产电性能的比较 | 第44-45页 |
3.3.4 AFC的库伦效率 | 第45-46页 |
3.4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46-53页 |
3.4.1 KOH浓度对A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46-50页 |
3.4.2 不同浒苔水解液对A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0-51页 |
3.4.3 等浓度浒苔水解液和葡萄糖溶液在AFC中产电性能的比较 | 第51-53页 |
3.4.4 AFC的库伦效率 | 第53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53-55页 |
第4章 浒苔水解液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的产电性能 | 第55-65页 |
4.1 实验材料、试剂和仪器 | 第55-56页 |
4.1.1 实验材料 | 第55页 |
4.1.2 实验试剂 | 第55页 |
4.1.3 实验仪器 | 第55-56页 |
4.2 微生物燃料电池的构建和接种 | 第56-57页 |
4.2.1 溶液的配制 | 第56页 |
4.2.2 电池的构建 | 第56-57页 |
4.2.3 电池的接种 | 第5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57-60页 |
4.3.1 调节浒苔水解液的pH值 | 第57-58页 |
4.3.2 MFC的功率密度、极化曲线、阴阳极电势变化曲线的测试 | 第58页 |
4.3.3 浒苔水解液稀释倍数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8页 |
4.3.4 PBS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58-59页 |
4.3.5 MFC的库伦效率 | 第59-60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60-64页 |
4.4.1 浒苔水解液稀释倍数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60-62页 |
4.4.2 PBS浓度对MFC产电性能的影响 | 第62-63页 |
4.4.3 MFC的库伦效率 | 第63-64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4-65页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5-68页 |
5.1 总结 | 第65-66页 |
5.2 创新点 | 第66页 |
5.3 工作展望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7页 |
发表论文和参加科研情况说明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