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1.绪论 | 第10-16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1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1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1页 |
1.2.2 现实意义 | 第11页 |
1.3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1-14页 |
1.3.1 国外研究综述 | 第11-12页 |
1.3.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1.5 创新点和难点 | 第15-16页 |
2.相关理论及概念 | 第16-19页 |
2.1 自由贸易协定 | 第16页 |
2.2 原产地规则和原产地证 | 第16页 |
2.3 自贸协定原产地规则的作用 | 第16-17页 |
2.4 相关理论 | 第17-19页 |
2.4.1 比较优势理论 | 第17-18页 |
2.4.2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8页 |
2.4.3 新公共服务理论 | 第18-19页 |
3.我国自贸协定签署进程 | 第19-22页 |
3.1 我国自由贸易区战略的提出 | 第19-20页 |
3.2 我国自贸协定发展现状 | 第20-22页 |
4.温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的利用现状 | 第22-35页 |
4.1 温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利用概况 | 第22-23页 |
4.2 与普惠制原产地证利用的比较 | 第23-26页 |
4.2.1 普惠制原产地证签证概况 | 第23-25页 |
4.2.2 普惠制证书与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签证情况比较 | 第25-26页 |
4.3 不同自贸协定原产地证利用情况 | 第26-35页 |
4.3.1 中国-东盟、亚太、中-智自贸协定原产地证利用情况分析 | 第26-30页 |
4.3.2 中-瑞、中-韩等新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使用情况分析 | 第30-32页 |
4.3.3 海峡、中-巴等其他自贸协定原产地证利用情况分析 | 第32-35页 |
5.影响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利用的因素分析 | 第35-39页 |
5.1 企业认识不足,原产地规则复杂 | 第35页 |
5.2 原产地证申报员素质参差不齐 | 第35-36页 |
5.3 中小企业政策掌握运用困难 | 第36页 |
5.4 产地证签证机构业务管理问题 | 第36-37页 |
5.5 签证业务量增长与签证人力不足的矛盾凸显 | 第37页 |
5.6 国外隐性贸易措施影响加剧,退证查询频繁 | 第37-38页 |
5.7 自贸协定优惠政策自身问题 | 第38-39页 |
6.提高温州自贸协定原产地证书利用的对策 | 第39-46页 |
6.1 企业自身综合实力加强 | 第39-40页 |
6.1.1 提高认识、积极运用,努力开拓国际市场 | 第39页 |
6.1.2 培育专业人才,加强与签证机构沟通 | 第39-40页 |
6.1.3 参与构建行业协会,发挥团体力量 | 第40页 |
6.2 签证机构公共服务职能提升 | 第40-44页 |
6.2.1 加强FTA政策研究,重点整理特色产品的降税安排和幅度 | 第40-41页 |
6.2.2 加大政策宣传,引导企业主动申领原产地证书 | 第41页 |
6.2.3 重视签证工作人力投入,强化签证服务水平 | 第41-42页 |
6.2.4 重点帮扶薄弱企业,提供政策信息支持 | 第42页 |
6.2.5 探索拓宽签证渠道,培育非官方签证机构 | 第42-43页 |
6.2.6 推行签证企业分类管理,深化信息化水平 | 第43页 |
6.2.7 严格签证管理,重视退证查询 | 第43-44页 |
6.3 国家宏观政策支持 | 第44-46页 |
6.3.1 积极制定适宜的原产地规则 | 第44页 |
6.3.2 继续推进自贸协定谈判,发挥已实施协定成效 | 第44-45页 |
6.3.3 鼓励市场发展专业咨询公司,与汤森路透等国际知名咨询企业合作 | 第45-46页 |
7.结语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