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2-17页 |
1.1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5页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第15页 |
1.4 论文结构安排 | 第15-17页 |
第2章 系统相关理论与技术 | 第17-25页 |
2.1 CentOS操作系统 | 第17页 |
2.1.1 CentOS操作系统 | 第17页 |
2.1.2 rpm包 | 第17页 |
2.2 Cacti开源工具 | 第17-21页 |
2.2.1 Cacti概述 | 第17-18页 |
2.2.2 Cacti架构及调度过程 | 第18-19页 |
2.2.3 Cacti数据操作 | 第19-20页 |
2.2.4 Spine插件概述 | 第20页 |
2.2.5 monitor插件概述 | 第20-21页 |
2.2.6 thold插件概述 | 第21页 |
2.2.7 weathermap插件概述 | 第21页 |
2.3 RRDTool概述 | 第21-22页 |
2.3.1 概述 | 第21-22页 |
2.3.2 RRDTool的存储特点 | 第22页 |
2.4 MySQL数据库和RRD数据文件 | 第22页 |
2.5 SNMP协议 | 第22-23页 |
2.5.1 什么是SNMP协议? | 第22-23页 |
2.5.2 SNMP代理及提供的服务 | 第23页 |
2.5.3 SNMP协议交互过程 | 第23页 |
2.6 Mib库及OID值 | 第23-24页 |
2.6.1 Mib概述 | 第23-24页 |
2.6.2 OID概述 | 第24页 |
2.6.3 读取Mib库及获取OID值的工具与方法 | 第24页 |
2.7 本章小结 | 第24-25页 |
第3章 开滦集团网络智能监测报警系统设计 | 第25-47页 |
3.1 引言 | 第25页 |
3.2 网络智能监测报警系统的设计目标 | 第25-26页 |
3.2.1 总体设计目标 | 第25页 |
3.2.2 长远设计目标 | 第25-26页 |
3.2.3 近期设计目标 | 第26页 |
3.3 系统分析 | 第26-27页 |
3.3.1 可行性分析 | 第26页 |
3.3.2 系统功能需求分析 | 第26-27页 |
3.3.3 系统性能需求分析 | 第27页 |
3.4 网络智能监测报警系统平台结构设计 | 第27-28页 |
3.5 系统模块功能详细设计 | 第28-30页 |
3.5.1 设备运行库设计 | 第28页 |
3.5.2 监测管理模块设计 | 第28-29页 |
3.5.3 拓扑图管理模块设计 | 第29页 |
3.5.4 报警阈值管理模块设计 | 第29-30页 |
3.5.5 主动报警模块设计 | 第30页 |
3.6 数据库设计 | 第30-35页 |
3.6.1 系统数据库关系图 | 第31页 |
3.6.2 绘制业务系统E-R图 | 第31-32页 |
3.6.3 设备运行库中设备档案数据库 | 第32-33页 |
3.6.4 报警阈值管理数据表 | 第33-35页 |
3.6.5 拓扑图链路数据表 | 第35页 |
3.7 设计前准备工作 | 第35-39页 |
3.7.1 被监控设备的SNMP信息配置与获取 | 第35-36页 |
3.7.2 被监控设备的硬件信息获取 | 第36-37页 |
3.7.3 被监控设备的Mib库OID信息提取 | 第37-39页 |
3.8 多数据源数据及图形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39-44页 |
3.8.1 联通及电信端口入流量和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39-40页 |
3.8.2 联通及电信端口出流量和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40页 |
3.8.3 办公及家庭流量和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40-41页 |
3.8.4 交换机四风扇运行状态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41-42页 |
3.8.5 交换机双风扇运行状态监控模板结构设计 | 第42页 |
3.8.6 交换机双电源运行状态监控模板1结构设计 | 第42-43页 |
3.8.7 交换机双电源运行状态监控模板2结构设计 | 第43页 |
3.8.8 交换机模块温度数监控板1结构设计 | 第43-44页 |
3.8.9 交换机模块温度监控模板2结构设计 | 第44页 |
3.9 主动预警系统的模板结构设计 | 第44-46页 |
3.9.1 流量异常预警模板结构设计 | 第44-45页 |
3.9.2 CPU负载异常预警模板结构设计 | 第45页 |
3.9.3 模块温度异常预警模板结构设计 | 第45-46页 |
3.9.4 SDH链路异常预警模板结构设计 | 第46页 |
3.10 本章小结 | 第46-47页 |
第4章 开滦集团网络智能监测报警系统的实现 | 第47-67页 |
4.1 引言 | 第47-48页 |
4.2 网络智能监测报警系统开发环境搭建 | 第48-49页 |
4.2.1 安装与配置CentOS | 第48页 |
4.2.2 安装与配置Cacti | 第48页 |
4.2.3 开发平台软件版本信息 | 第48-49页 |
4.3 功能模块的实现 | 第49-66页 |
4.3.1 设备运行库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50页 |
4.3.2 监测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50-56页 |
4.3.3 拓扑图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56-60页 |
4.3.4 报警阈值管理模块的实现 | 第60-64页 |
4.3.5 主动报警信息模块的实现 | 第64-66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5章 系统测试 | 第67-72页 |
5.1 系统测试的目的和原则 | 第67页 |
5.2 系统测试方案 | 第67-68页 |
5.2.1 多数据源图形模板的测试方案 | 第68页 |
5.2.2 报警模板的测试方案 | 第68页 |
5.3 系统测试方法 | 第68-69页 |
5.3.1 主动制造故障法 | 第69页 |
5.3.2 降低阈值主动触发预警法 | 第69页 |
5.4 轮询时间测试 | 第69-71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1-72页 |
结论 | 第72-74页 |
参考文献 | 第74-77页 |
致谢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