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环境科学、安全科学论文--环境污染及其防治论文--大气污染及其防治论文--粒状污染物论文

长三角临安本底站PM10和反应性气体的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的分析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一章 前言第8-16页
    1.1 概论第8-9页
        1.1.1 PM_(10)简介第8-9页
        1.1.2 反应性气体简介第9页
    1.2 PM_(10)研究现状第9-11页
        1.2.1 关于PM_(10)引起危害的研究第9-10页
        1.2.2 我国PM_(10)的研究现状第10-11页
    1.3 反应性气体研究现状第11-13页
        1.3.1 关于反应性气体引起危害的研究第11-12页
        1.3.2 我国反应性气体的研究现状第12-13页
    1.4 临安大气区域本底站的相关研究第13-15页
        1.4.1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气溶胶的研究现状第13-14页
        1.4.2 临安区域大气本底站的反应性气体的研究现状第14-15页
    1.5 本研究的意义和思路第15-16页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第16-25页
    2.1 观测站点介绍第16-18页
        2.1.1 大气本底简介第16页
        2.1.2 临安本底站概况第16-18页
    2.2 研究项目技术路线第18-21页
        2.2.1 PM_(10)质量浓度监测仪第18页
        2.2.2 反应性气体测量系统第18-19页
        2.2.3 地面气象常规要素观测系统第19-21页
        2.2.4 能见度仪第21页
    2.3 数据处理及分析方法第21-25页
        2.3.1 PM_(10)质量浓度数据分析说明第21-22页
        2.3.2 反应性气体浓度数据分析说明第22-23页
        2.3.3 地面气象常规要素和能见度数据处理说明第23页
        2.3.4 相关性分析方法第23-24页
        2.3.5 气团后向轨迹分析和潜在源解析方法第24-25页
第三章 PM_(10)变化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第25-34页
    3.1 2010-2015年PM_(10)质量浓度变化特征第25-32页
        3.1.1 日均值第25-26页
        3.1.2 日变化和周变化第26-29页
        3.1.3 月变化和季节变化第29-31页
        3.1.4 年变化第31-32页
    3.2 PM_(10)质量浓度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32-33页
    3.3 本章小结第33-34页
第四章 反应性气体变化特征及变化趋势第34-48页
    4.1 2006-2008年和2013-2015年反应性气体浓度变化特征第34-44页
        4.1.1 日均值第34-37页
        4.1.2 日变化第37-39页
        4.1.3 周变化第39-40页
        4.1.4 月份变化和季节变化第40-43页
        4.1.5 年变化第43-44页
    4.2 2013-2015年反应性气体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44-46页
        4.2.1 NO_X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45页
        4.2.2 SO_2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45页
        4.2.3 CO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45-46页
        4.2.4 O_3与主要地面气象要素的相关性分析第46页
        4.2.5 NO_X、SO_2、CO以及地面O_3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第46页
    4.3 本章小结第46-48页
第五章 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及潜在源贡献解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第48-60页
    5.1 气团后向轨迹聚类分析第48-52页
        5.1.1 2015年4个季节的轨迹聚类分析第48-49页
        5.1.2 2010-2015年4个季节的轨迹聚类分析第49-50页
        5.1.3 2010-2015年每年的轨迹聚类分析第50-51页
        5.1.4 2010-2015年整体的轨迹聚类分析第51-52页
    5.2 潜在源贡献解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第52-59页
        5.2.1 2010-2015年PM_(10)质量浓度的潜在源贡献解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第53-54页
        5.2.2 2013-2015年反应性气体的潜在源贡献解析和浓度权重轨迹分析第54-59页
    5.3 本章小结第59-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6.1 结论第60-62页
    6.2 展望第62-63页
致谢第63-64页
参考文献第64-70页
附录第70-71页

论文共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低温热解工程性修复高浓度汞污染土壤复垦可行性研究
下一篇:北京市典型城区大气气溶胶粒子表面化学组成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