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0-19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全球气候变化 | 第10-11页 |
1.1.2 我国气候变化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3-16页 |
1.3.1 冬小麦种植北界研究 | 第13-14页 |
1.3.2 基于NDVI的冬小麦种植范围监测 | 第14页 |
1.3.3 综合气候指标研究 | 第14-15页 |
1.3.4 气候适宜度模型研究 | 第15-16页 |
1.4 研究内容 | 第16-18页 |
1.5 技术路线 | 第18-19页 |
第二章 研究区概况与研究方法 | 第19-24页 |
2.1 地理位置 | 第19页 |
2.2 气候特征 | 第19-20页 |
2.3 地形特征 | 第20-21页 |
2.4 冬小麦种植状况 | 第21页 |
2.5 研究区台站信息 | 第21-23页 |
2.6 研究方法 | 第23-24页 |
第三章 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种植北界变化分析 | 第24-37页 |
3.1 资料来源 | 第24页 |
3.2 研究方法与步骤 | 第24-27页 |
3.2.1 基于热量资源的北界估测 | 第24-25页 |
3.2.2 可种植范围时空分析 | 第25-26页 |
3.2.3 基于NDVI的京津冀地区冬小麦种植范围提取 | 第26-27页 |
3.3 结果分析 | 第27-35页 |
3.3.1 台站热量资源分析 | 第27-31页 |
3.3.2 基于热量资源的冬小麦可种植范围变化 | 第31-33页 |
3.3.3 基于NDVI和决策树原理的冬小麦种植范围提取 | 第33-35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35-37页 |
第四章 冬小麦综合气候指标构建及变化分析 | 第37-48页 |
4.1 资料来源与数据处理 | 第37页 |
4.2 研究方法 | 第37-39页 |
4.2.1 产量数据分离方法 | 第37-38页 |
4.2.2 权重确定 | 第38页 |
4.2.3 气候倾向率 | 第38-39页 |
4.2.4 平均相对变率 | 第39页 |
4.2.5 综合气候指标 | 第39页 |
4.3 结果分析 | 第39-45页 |
4.3.1 指标变化趋势 | 第39-42页 |
4.3.2 产量分离 | 第42页 |
4.3.3 综合气候指标分布特征 | 第42-43页 |
4.3.4 综合气候倾向率分布特征 | 第43-44页 |
4.3.5 平均相对变率分布特征 | 第44-45页 |
4.4 结果与讨论 | 第45-47页 |
4.4.1 气象指标讨论 | 第45-46页 |
4.4.2 基于综合气象指标分布和变化规律的种植建议 | 第46-47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47-48页 |
第五章 京津冀地区冬小麦气候适宜度特征分析 | 第48-67页 |
5.1 资料来源 | 第48页 |
5.2 研究方法 | 第48-55页 |
5.2.1 生育期划分 | 第48-49页 |
5.2.2 气候适宜度模型的建立 | 第49-54页 |
5.2.3 积温适宜度 | 第54-55页 |
5.3 结果分析 | 第55-64页 |
5.3.1 冬小麦各生育期适宜度变化特征 | 第55-57页 |
5.3.2 适宜度全生育期年际变化特征 | 第57-59页 |
5.3.3 气候适宜度空间分布 | 第59-61页 |
5.3.4 积温适宜度空间分布 | 第61页 |
5.3.5 气候适宜度空间变化特征 | 第61-63页 |
5.3.6 积温适宜度变化特征 | 第63-64页 |
5.3.7 温度适宜度与积温适宜度的对比分析 | 第64页 |
5.4 结果与讨论 | 第64-6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66-67页 |
第六章 结论、讨论与展望 | 第67-71页 |
6.1 结论 | 第67-68页 |
6.2 讨论 | 第68-69页 |
6.3 特色与创新 | 第69页 |
6.4 不足与展望 | 第69-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8页 |
致谢 | 第78-79页 |
作者简介 | 第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