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行政法论文

行政执法中的陷阱取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引言第8-10页
一、陷阱取证的基本理论第10-17页
    (一)刑事侦查中的陷阱取证行为第10-11页
    (二)行政执法中的陷阱取证行为第11-13页
    (三)陷阱取证的分类第13-17页
        1.以取证对象在落入陷阱前有无违法意愿为标准第13-14页
        2.以陷阱取证的对象是否特定为标准第14-15页
        3.以陷阱取证的诱饵设置人员是否为执法主体为标准第15-17页
二、目前我国行政执法中运用陷阱取证存在的主要问题第17-22页
    (一)过度追求取证手段“性价比”导致了陷阱取证的滥用第17-18页
    (二)经济利益等反向驱动因素的介入导致了执法失误率的上升第18-19页
    (三)有奖举报制度的不规范引发违法信息的规模化经营,导致大量非执法主体参与到执法活动中第19-20页
    (四)“互联网+违法行为”新模式又给陷阱取证的过度使用提供了新诱因第20-22页
三、陷阱取证在行政执法中的存废之争第22-27页
    (一)行政执法中运用陷阱取证的弊端第22-23页
        1.陷阱取证的陷阱性可能会导致执法失误率的上升第22-23页
        2.陷阱取证的隐蔽性可能会导致选择性执法第23页
        3.执法人员身份的非公开性可能会导致“钩子”泛滥,损害政府公信力第23页
    (二)行政执法中运用陷阱取证的正当性分析第23-27页
        1.执法效益是陷阱取证正当性的基础第23-24页
        2.通过合理规制能够做到公平对待是陷阱取证正当性的根本第24-25页
        3.加强程序监督能够做好权利保护是陷阱取证正当性的关键第25-26页
        4.维护政府公信力的综合权衡是陷阱取证正当性的重要方面第26-27页
四、规范行政执法中陷阱取证的法律思考第27-32页
    (一)坚持陷阱取证只能在机会提供型之内运行的原则第27页
    (二)合理限定陷阱取证的适用范围第27-29页
        1.陷阱取证应该被运用在有初步线索和证据的案件中第28页
        2.陷阱取证应该被运用在无静态违法信息的案件中第28-29页
    (三)严格规范陷阱取证的操作程序第29-30页
        1.将陷阱取证牢牢限制在法定程序框架之内第29页
        2.要为陷阱取证设定更高的程序要求第29-30页
    (四)合理建立陷阱取证的使用审批程序和备案问责制度第30页
        1.建立完善的事前审批程序第30页
        2.建立合理的备案问责制度第30页
    (五)完善救济制度,保护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利第30-32页
        1.应坚持行政诉讼中的非法证据排除规则第30-31页
        2.应为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损失提供赔偿和补偿第31-32页
结语第32-33页
参考文献第33-35页
致谢第35-36页

论文共36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单兵宽带电台信道处理技术研发
下一篇:结核分枝杆菌药敏检测电化学微生物传感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