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农业科学论文--农作物论文--经济作物论文--油料作物论文--大豆论文

大豆高效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及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虫基因在大豆上的转化

摘要第3-6页
ABSTRACT第6-8页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第14-46页
    1.1 大豆遗传转化方法第14-22页
        1.1.1 农杆菌介导法第15-17页
        1.1.2 基因枪法第17-18页
        1.1.3 花粉管通道法第18-19页
        1.1.4 其它几种转化方法第19-22页
            1.1.4.1 聚乙二醇法第20页
            1.1.4.2 电激法第20-21页
            1.1.4.3 脂质体法第21页
            1.1.4.4 显微注射法第21页
            1.1.4.5 农杆菌介导原位转基因方法第21-22页
    1.2 大豆转化受体系统第22-27页
        1.2.1 器官发生体系第23-25页
            1.2.1.1 子叶节第23-24页
            1.2.1.2 其它器官发生体系第24-25页
        1.2.2 胚性悬浮培养第25页
        1.2.3 原生质体第25-26页
        1.2.4 子房第26页
        1.2.5 发状根第26-27页
    1.3 植物抗虫基因的研究和利用第27-41页
        1.3.1 苏云金芽孢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基因第27-28页
        1.3.2 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第28-33页
            1.3.2.1 豇豆胰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第30-31页
            1.3.2.2 马铃薯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第31-32页
            1.3.2.3 水稻半胱氨酸蛋白酶抑制剂基因第32-33页
        1.3.3 植物凝集素基因第33-37页
            1.3.3.1 雪花莲外源凝集素基因第34-35页
            1.3.3.2 豌豆凝集素基因第35-36页
            1.3.3.3 麦胚凝集素基因第36页
            1.3.3.4 半夏凝集素基因第36-37页
        1.3.4 其它抗虫基因第37-39页
            1.3.4.1 淀粉酶抑制剂基因第37-38页
            1.3.4.2 几丁质酶基因第38页
            1.3.4.3 昆虫毒素基因第38-39页
        1.3.5 其它抗虫基因工程方法第39-41页
    1.4 植物抗虫基因工程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及策略第41-43页
        1.4.1 外源基因表达的稳定性第41-42页
        1.4.2 昆虫产生抗性第42页
        1.4.3 标记基因的安全性第42-43页
    1.5 大豆抗虫基因工程研究展望第43-44页
    1.6 本研究的目的和意义第44-46页
第二部分 大豆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以及与子叶节、胚尖再生体系的比较研究第46-73页
    2.1 材料与方法第47-54页
        2.1.1 供试大豆品种第47页
        2.1.2 培养基第47-49页
            2.1.2.1 基本培养基第47页
            2.1.2.2 大豆整个子叶节外植体不同阶段的培养基第47-49页
            2.1.2.3 三种不同外植体不同阶段的培养基条件第49页
        2.1.3 实验步骤第49-52页
            2.1.3.1 外植体获得及不定芽再生第49-52页
            2.1.3.2 大豆不定根的诱导与再生植株的形成第52页
        2.1.4 培养条件第52页
        2.1.5 石蜡切片第52-54页
            2.1.5.1 染色方法第52页
            2.1.5.2 石蜡切片的步骤第52-54页
    2.2 结果与分析第54-67页
        2.2.1 大豆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和优化第54-62页
            2.2.1.1 不同预处理对大豆种子萌发和芽再生的影响第54-56页
            2.2.1.2 CPPU 和BA 在诱导大豆整个子叶节外植体芽再生的比较第56-59页
            2.2.1.3 利用正交设计筛选最适芽诱导培养基以及考察几个因素的影响第59-62页
            2.2.1.4 整个子叶节再生体系的建立第62页
        2.2.2 整个子叶节再生过程中的组织化学观察第62-64页
        2.2.3 三种目前常用的大豆器官发生再生体系的比较第64-67页
            2.2.3.1 三种不同外植体不同培养时间出芽以及芽伸长情况的比较第64-65页
            2.2.3.2 三种外植体培养30 d 后再生频率的比较第65-66页
            2.2.3.3 三种不同外植体再生周期的比较第66-67页
    2.3 讨论第67-73页
第三部分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双价抗虫基因在大豆上的转化第73-97页
    3.1 材料与方法第74-83页
        3.1.1 菌株和质粒第74-75页
            3.1.1.1 根癌农杆菌感受态细胞的制备第75页
            3.1.1.2 质粒DNA 冻融法转化三种根癌农杆菌第75页
        3.1.2 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整个子叶节转化体系第75-77页
            3.1.2.1 供试大豆品种第75-76页
            3.1.2.2 大豆组织培养和遗传转化中所使用的培养基及其成分第76页
            3.1.2.3 农杆菌的培养第76-77页
            3.1.2.4 根癌农杆菌介导的大豆整个子叶节再生和遗传转化第77页
        3.1.3 大豆转化植株的分子验证和抗性检测第77-82页
            3.1.3.1 PCR 检测第77-79页
            3.1.3.2 转基因植株Southern blot 分析第79-82页
        3.1.4 除草剂抗性检测第82-83页
        3.1.5 蚜虫抗性检测第83页
    3.2 结果与分析第83-95页
        3.2.1 抗生素和除草剂浓度筛选第83-85页
        3.2.2 不同农杆菌菌株和大豆基因型对转化效率的影响第85-86页
        3.2.3 转基因植株的分子鉴定第86-89页
            3.2.3.1 转基因植株的PCR 检测第86-88页
            3.2.3.2 Southern 杂交鉴定第88-89页
        3.2.4 转基因后代(T_1 代)的抗除草剂测试第89-91页
            3.2.4.1 草丁膦浓度的确定第89-90页
            3.2.4.2 转基因植株抗除草剂鉴定第90-91页
        3.2.5 转基因植株后代(T_1 代)抗蚜虫鉴定与遗传分析第91-95页
    3.3 讨论第95-97页
结论第97-98页
参考文献第98-114页
缩写词表第114-115页
致谢第115-117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和专利第117-119页

论文共11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重要违禁兽药红霉素和氯丙嗪的分子印迹聚合物的制备、表征及在食品安全检测中的应用
下一篇:基于核方法的模糊模型辨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