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1. 前言 | 第10-15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1.2 本文的研究对象及研究思路 | 第11-15页 |
1.2.1 本文的研究对象 | 第11-12页 |
1.2.2 本文的研究思路及主要内容 | 第12-13页 |
1.2.3 研究依据的方法 | 第13-14页 |
1.2.4 论文的创新之处 | 第14页 |
1.2.5 需要进一步改进的地方 | 第14-15页 |
2. 研究依据的相关理论 | 第15-27页 |
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5-21页 |
2.1.1 人力资本理论简述 | 第15-16页 |
2.1.2 人力资本定义 | 第16页 |
2.1.3 人力资本的特征 | 第16-18页 |
2.1.4 人力资本产权理论 | 第18-21页 |
2.2 激励理论 | 第21-27页 |
2.2.1 经济学中激励理论 | 第21-23页 |
2.2.2 管理学中激励理论 | 第23-27页 |
3. 国有商业银行实施人力资本激励的必要性分析 | 第27-37页 |
3.1 国有商业银行的特点 | 第27-33页 |
3.1.1 国有商业银行的企业属性 | 第27-28页 |
3.1.2 国有商业银行中契约关系描述 | 第28-32页 |
3.1.3 人力资本是现代银行竞争取胜的关键 | 第32-33页 |
3.2 银行业人力资本特征分析 | 第33-37页 |
3.2.1 银行业人力资本产权特征分析 | 第33-34页 |
3.2.2 银行业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的差异性 | 第34-36页 |
3.2.3 小结 | 第36-37页 |
4. 建设银行改革中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初步形成 | 第37-43页 |
4.1 建设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现状 | 第37-39页 |
4.1.1 国有商业银行激励机制的基本情况 | 第37-38页 |
4.1.2 建设银行人力资本的激励机制 | 第38-39页 |
4.2 建设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 第39-43页 |
4.2.1 对人力资本的涵义认识不清 | 第39-40页 |
4.2.2 缺乏有效的人力资本规划机制 | 第40页 |
4.2.3 缺乏有效的精神激励机制 | 第40-41页 |
4.2.4 缺乏合理竞争机制 | 第41页 |
4.2.5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不科学 | 第41-43页 |
5. 国外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的经验与启示 | 第43-54页 |
5.1 德意志银行人力资本机制建设的经验 | 第43-47页 |
5.1.1 德意志银行的基本情况 | 第43页 |
5.1.2 德意志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建设 | 第43-47页 |
5.2 花旗银行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的经验 | 第47-49页 |
5.2.1 花旗银行的基本情况 | 第47页 |
5.2.2 花旗银行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 | 第47-49页 |
5.3 汇丰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的经验-以汇丰银行国际事务官团队为例 | 第49-51页 |
5.3.1 汇丰银行国际事务官团队的基本情况 | 第49-50页 |
5.3.2 汇丰银行国际事务官团队的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 | 第50-51页 |
5.4 国外商业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对建设银行的启示 | 第51-54页 |
5.4.1 不可忽视的物质激励 | 第51-52页 |
5.4.2 适当的精神激励可以起到物质激励不可替代的作用 | 第52-53页 |
5.4.3 授权激励,让员工释放出更大的工作能量 | 第53页 |
5.4.4 为员工描绘未来之路 | 第53-54页 |
6.建设银行人力资本激励机制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54-66页 |
6.1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设计原则 | 第54页 |
6.2 人力资本激励机制的建设的对策研究 | 第54-66页 |
6.2.1 完善绩效评估体系 | 第54-56页 |
6.2.2 加强经济利益激励 | 第56-60页 |
6.2.3 加大培训投资力度,形成人力资本积累机制 | 第60-61页 |
6.2.4 营造内部有活力的组织架构 | 第61-62页 |
6.2.5 建立健全精神激励 | 第62-66页 |
参考文献 | 第66-69页 |
致谢 | 第69-70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目录 | 第70-71页 |
马剑硕士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1-72页 |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 | 第7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