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政治、法律论文--法律论文--中国法律论文--诉讼法论文--刑事诉讼法论文

论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几个问题

中文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引言第8-9页
第一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定义及其存废的有关争议第9-17页
    一、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定义及意义第9-11页
    二、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渊源第11-13页
    三、对刑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质疑及其存在的必要性第13-17页
第二章、如何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主体第17-31页
    一、关于附事民事诉讼原告人范围的确定第17-25页
        (一)、外国立法例及我国立法的现状第17-18页
        (二)、附事民事诉讼原告人范围的界定第18-21页
        (三)、有关争议第21-25页
    二、如何确定刑事附带民事诉讼中的被告人第25-30页
        (一)、关于单位犯罪的民事赔偿责任问题第25-26页
        (二)、关于没有被追究刑事责任的共同致害人范围确定问题第26-27页
        (三)、关于未成年刑事被告人的监护人作为负有赔偿责任人的问题第27-28页
        (四)、关于已被执行死刑的罪犯的遗产继承人及共同犯罪案件中案件审结前已死亡的被告人的遗产继承人作为赔偿责任主体的问题第28-29页
        (五)、关于对刑事被告人的犯罪行为依法应当承担民事赔偿责任的单位和个人范围的确定问题第29页
        (六)、保证人能否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被告人第29-30页
    三、如何确定附带民事诉讼中的第三人第30-31页
第三章、刑事附带民事诉讼的精神损害赔偿问题第31-36页
    一、精神损失能否以金钱来赔偿第31-32页
    二、关于刑事附带民事诉讼被害人能否主张精神损害赔偿的有关法律及司法解释情况第32-33页
    三、精神损失赔偿应该成为附带民事诉讼的受理范围第33-36页
        (一)、附带民事诉讼排除精神损害赔偿不符合法律的公平原则第33-34页
        (二)、附带民事诉讼不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破坏了法律之间的和谐统一第34-35页
        (三)、附带民事诉讼适用精神损害赔偿是切实可行的第35页
        (四)、适用精神损害赔偿符合设立附带民事诉讼制度的初衷第35-36页
结语第36-37页
参考文献第37-39页
致谢第39-40页
学位论文评阅及答辩情况表第40页

论文共40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RSA的广播加密新方案
下一篇:山东外经集团公司发展战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