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6-9页 |
Abstract | 第9-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4-36页 |
1.1 生物活性小分子的来源,生理及病理意义和单细胞检测的重要性 | 第15-20页 |
1.1.1 ROS的来源,生理及病理意义 | 第15-17页 |
1.1.2 RNS的来源,生理及病理意义 | 第17-19页 |
1.1.3 单细胞水平检测生物活性小分子RNS和ROS的重要性 | 第19-20页 |
1.2 单细胞分析的方法和挑战 | 第20-24页 |
1.2.1 单细胞分析的方法 | 第20-24页 |
1.2.2 单细胞检测的难点和挑战 | 第24页 |
1.3 纳米光纤探针技术及其在单细胞检测中的应用 | 第24-32页 |
1.3.1 纳米光纤探针与近场光学显微镜(NOSM)结合在单细胞中的应用 | 第25-26页 |
1.3.2 纳米光纤探针传感技术及其在单细胞中的应用 | 第26-31页 |
1.3.3 纳米光纤探针与表面增强拉曼散射(SERS)结合在单细胞中的应用 | 第31-32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32-36页 |
1.4.1 本论文的立题依据 | 第32-33页 |
1.4.2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 | 第33页 |
1.4.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创新点 | 第33-36页 |
第二章 实验设计及实验研究方法 | 第36-42页 |
2.1 实验试剂及实验表征仪器 | 第36-37页 |
2.1.1 主要药品及试剂 | 第36页 |
2.1.2 主要表征仪器及设备 | 第36-37页 |
2.2 单细胞分析平台的搭建及组成 | 第37-38页 |
2.3 单细胞传感探针的制备 | 第38-40页 |
2.3.1 光纤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38-39页 |
2.3.2 光纤纳米探针的镀膜 | 第39-40页 |
2.3.3 用于光学和光学-电学检测的光纤纳米探针的制备 | 第40页 |
2.4 细胞培养 | 第40-42页 |
第三章 单细胞水平分析氧化石墨烯诱导的纳米毒性 | 第42-50页 |
3.1 引言 | 第42-43页 |
3.2 实验部分 | 第43页 |
3.2.1 GO的制备 | 第43页 |
3.2.2 单细胞内荧光检测的方法 | 第43页 |
3.3 结果和讨论 | 第43-49页 |
3.3.1 GO的表征 | 第43-44页 |
3.3.2 PMA诱导细胞的氧化应激 | 第44-45页 |
3.3.3 GO诱导细胞的ROS的产生 | 第45-47页 |
3.3.4 GO诱导细胞抗氧化水平的产生 | 第47-49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第四章 石墨烯纳米双功能光电探针的构建并实时监测亚细胞水平的NO和探究UVB诱导的氧化损伤机制 | 第50-64页 |
4.1 引言 | 第50-51页 |
4.2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4.2.1 光电纳米光纤探针的修饰 | 第51页 |
4.2.2 光电纳米光纤探针的电化学表征 | 第51-52页 |
4.2.3 在单细胞水平同时进行光学和电学检测的方法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2页 |
4.3.1 光电纳米光纤探针的表征 | 第52-54页 |
4.3.2 光电纳米光纤探针的电化学行为 | 第54-56页 |
4.3.3 光电纳米光纤探针对UVB刺激下细胞产生的NO的检测 | 第56-62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62-64页 |
第五章 石墨烯纳米探针实时监测亚细胞水平的药物传输和细胞响应 | 第64-74页 |
5.1 前言 | 第64-65页 |
5.2 实验部分 | 第65-66页 |
5.2.1 药物负载和体外释放的研究方法 | 第65-66页 |
5.2.2 细胞前处理以及细胞内定位药物传输方法 | 第66页 |
5.3 结果与讨论 | 第66-72页 |
5.3.1 VG修饰的纳米光纤探针的表征 | 第66-67页 |
5.3.2 槲皮素在VG修饰的纳米光纤探针上的负载和释放 | 第67-68页 |
5.3.3 负载槲皮素的纳米光纤实时检测亚细胞水平的ROS的变化 | 第68-71页 |
5.3.4 负载槲皮素纳米光纤实时检测亚细胞水平的Ca2+的变化 | 第71-72页 |
5.3.5 负载槲皮素纳米光纤的药物效果与负载时间的关系 | 第72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72-74页 |
第六章 盘环电化学微传感器同时实时检测单个活细胞产生的H2O2和NO | 第74-86页 |
6.1 前言 | 第74-75页 |
6.2 实验部分 | 第75-76页 |
6.2.1 双电极传感器的制备方法 | 第75页 |
6.2.2 双电极传感器的修饰 | 第75-76页 |
6.2.3 双电极传感器的表征手段 | 第76页 |
6.2.4 双电极传感器对单细胞释放的NO和H2O2的同时检测 | 第76页 |
6.3 结果与讨论 | 第76-85页 |
6.3.1 双电极传感器的形貌和面积的表征 | 第76-78页 |
6.3.2 环状金电极对H2O2检测的电化学性能 | 第78-80页 |
6.3.3 CNT纤维圆盘电极对NO检测的电化学性能 | 第80-81页 |
6.3.4 CNT圆盘电极与金圆环电极之间的串扰效应 | 第81-82页 |
6.3.5 双电极对单细胞释放的NO和H2O2的同时检测 | 第82-85页 |
6.4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第七章 本论文结论和展望 | 第86-90页 |
7.1 结论 | 第86-87页 |
7.2 展望 | 第87-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106页 |
攻读博士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06-108页 |
致谢 | 第108-10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