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引言 | 第8-9页 |
1. 临床资料 | 第9-10页 |
·研究对象和来源 | 第9页 |
·诊断标准 | 第9页 |
·病例纳入标准 | 第9页 |
·病例排除标准 | 第9页 |
·病例剔除和脱落标准 | 第9-10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0-14页 |
·随机分组 | 第10页 |
·一般资料 | 第10-11页 |
·患者性别分布(见表1) | 第10页 |
·患者年龄分布(见表2) | 第10-11页 |
·患者病程分布(见表3) | 第11页 |
·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比较(见表4) | 第11页 |
·治疗方法 | 第11-12页 |
·观察组 | 第11-12页 |
·对照组 | 第12页 |
·疗程 | 第12页 |
·观察指标与方法 | 第12-14页 |
·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 Seal,VAS) | 第12-13页 |
·Vernon颈废用指数 | 第13页 |
·疗效评定标准 | 第13页 |
·随访 | 第13页 |
·统计学处理 | 第13页 |
·安全性观测 | 第13页 |
·疗效性观测 | 第13-14页 |
·不良反应观测 | 第14页 |
3. 结果 | 第14-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4-15页 |
·两组患者总体临床疗效评定(见表5) | 第14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疼痛VAS综合评定(见表6) | 第14-15页 |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Vernon颈椎废用指数评定(见表7) | 第15页 |
·两组治疗后随访症状复发病例比较(见表8) | 第15页 |
·不良反应 | 第15页 |
4. 结论 | 第15-16页 |
5. 讨论 | 第16-30页 |
·颈型颈椎病的中医病因病机探讨 | 第16-17页 |
·筋骨劳损为先 | 第16页 |
·湿邪阻滞筋脉为主 | 第16页 |
·兼夹它邪为辅 | 第16-17页 |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病因病理生理探讨 | 第17-19页 |
·病理生理探讨 | 第17-18页 |
·颈椎平衡失调的探讨 | 第18-19页 |
·颈型颈椎病的中药治疗探讨 | 第19-23页 |
·中医辨证论治 | 第19-20页 |
·方药分析 | 第20-23页 |
·颈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探讨 | 第23-26页 |
·推拿手法对本病的作用机理 | 第23-24页 |
·颈型颈椎病的推拿手法选择 | 第24-26页 |
·颈型颈椎病的西医治法探讨 | 第26-28页 |
·内服药物 | 第26-27页 |
·外治法 | 第27页 |
·功能锻炼 | 第27-28页 |
·颈椎病的预防 | 第28-30页 |
6. 问题与展望 | 第30-31页 |
致谢 | 第31-32页 |
参考文献 | 第32-33页 |
颈型颈椎病治疗进展 | 第33-42页 |
1. 单一疗法 | 第33-37页 |
·中药内服治疗 | 第33-34页 |
·中药外用治疗 | 第34页 |
·针刺类治疗 | 第34-35页 |
·推拿按摩治疗 | 第35页 |
·穴位贴敷治疗 | 第35页 |
·颈脊神经阻滞疗法 | 第35页 |
·西药治疗 | 第35-36页 |
·功能锻炼治疗 | 第36页 |
·挑罐法治疗 | 第36页 |
·牵引治疗 | 第36-37页 |
2 综合疗法 | 第37-38页 |
·中药汤剂配合其他疗法 | 第37页 |
·针刺配合其他疗法 | 第37-38页 |
·推拿配合其他疗法 | 第38页 |
·牵引配合其他疗法 | 第38页 |
·其他综合疗法 | 第38页 |
3. 小结 | 第38-40页 |
参考文献 | 第40-42页 |
附表一、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 Seal,VAS) | 第42-43页 |
附表二、Vernon颈部废用指数观察表 | 第43-46页 |
在读期间公开发表的学术论文、专著及科研成果 | 第46-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