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页 |
一、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发展变迁 | 第9-15页 |
(一) 海南农垦的起源与发展 | 第9-12页 |
1. 海南农垦的起源 | 第9-11页 |
2.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体制的改革过程 | 第11-12页 |
(1)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主体的变化 | 第11-12页 |
(2)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重心的变化 | 第12页 |
(二) 现行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体系的内容 | 第12-13页 |
1. 确立新的农垦集团主体 | 第12-13页 |
2. 确立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的监管职权 | 第13页 |
3. 确立集团内部之间的监管模式 | 第13页 |
4. 确立监事会制度 | 第13页 |
(三)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的特殊性 | 第13-15页 |
1.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对象的特殊性 | 第14页 |
2.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事项的特殊性 | 第14-15页 |
3. 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外部条件的特殊性 | 第15页 |
二、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5-19页 |
(一) 监管体系行政色彩浓厚 | 第15-16页 |
1. 监管者行政化 | 第15-16页 |
2. 省控股集团内部行政化 | 第16页 |
(二) 内部监管体系空白 | 第16-17页 |
(三) 职工家庭农场监督成本过高 | 第17页 |
(四) 社会监管不足 | 第17-18页 |
(五) 公益诉讼机制缺失 | 第18-19页 |
三、国有资产监管的域外经验及启示 | 第19-26页 |
(一) 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研究现状 | 第19-23页 |
1. 美国 | 第19-20页 |
2. 英国 | 第20-21页 |
3. 德国 | 第21页 |
4. 日本 | 第21-23页 |
5. 法国 | 第23页 |
(二) 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法律对我国的借鉴 | 第23-26页 |
1. 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法律的评价 | 第23-26页 |
(1) 国会监督 | 第23-24页 |
(2) 政府监督 | 第24-26页 |
2. 国外企业国有资产监督法律对我国的借鉴 | 第26页 |
(1) 先行建立相关法律 | 第26页 |
(2) 要有一个单一且集中的外部监管主体 | 第26页 |
(3) 内部监督模式进行融合 | 第26页 |
四、海南农垦国有资产监管制度的完善与建议 | 第26-36页 |
(一) 淡化行政监管色彩,加快法制化进程 | 第27-28页 |
1. 淡化行政监管 | 第27页 |
2. 加快法制化进程 | 第27-28页 |
(二) 强化企业内部监督,理顺内部监管体系 | 第28-31页 |
1. 产权监督 | 第28-30页 |
(1) 股东会 | 第29页 |
(2) 董事会 | 第29-30页 |
(3) 监事会 | 第30页 |
2. 专业监督 | 第30-31页 |
(1) 内部审计监督 | 第30-31页 |
(2) 财务监督 | 第31页 |
3. 民主监督 | 第31页 |
(1) 职代会监督 | 第31页 |
(2) 工会监督 | 第31页 |
(三) 加强外部监管体系,注重社会监管 | 第31-33页 |
1. 提高政府机构对社会监管的认识 | 第32页 |
2. 加强社会监管的宣传工作 | 第32页 |
3. 健全中介监管机制 | 第32-33页 |
4. 建立和完善信息公开和信息披露制度 | 第33页 |
(四) 启动公益诉讼制度,保护国有资产 | 第33-36页 |
1. 起诉主体 | 第34-35页 |
2. 起诉对象 | 第35页 |
3. 举证责任和诉讼时效 | 第35页 |
4. 诉讼费用承担和激励机制 | 第35-36页 |
5. 起诉条件的制约 | 第36页 |
结语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0页 |
作者在读研期间科研成果简介 | 第40-41页 |
致谢 | 第4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