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铁路运输论文--特种铁路论文--高速铁路论文

基于三螺旋理论的中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8页
1 绪论第11-23页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1-13页
    1.2 文献综述第13-20页
        1.2.1 三螺旋理论第13-18页
        1.2.2 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第18-19页
        1.2.3 铁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第19-20页
        1.2.4 文献评述第20页
    1.3 研究路径与结构安排第20-22页
    1.4 创新之处第22-23页
2 国外铁路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现状与比较第23-31页
    2.1 国外铁路技术创新模式的实践现状第23-29页
        2.1.1 日本铁路技术创新模式第23-25页
        2.1.2 德国铁路技术创新模式第25-27页
        2.1.3 法国铁路技术创新模式第27-29页
    2.2 案例比较与总结第29-30页
    2.3 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创新引入三螺旋理论的适用性第30-31页
3 三螺旋角色影响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阐述第31-50页
    3.1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中三螺旋角色界定第31-36页
        3.1.1 政府角色第32-33页
        3.1.2 企业角色第33-34页
        3.1.3 大学角色第34-35页
        3.1.4 混成组织角色第35-36页
    3.2 单一角色影响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第36-40页
        3.2.1 政府团队第36-39页
        3.2.2 大学及科研机构第39页
        3.2.3 机车车辆装备制造和工程建设企业第39-40页
    3.3 混成组织影响高速铁路技术创新的机理第40-46页
        3.3.1 政府-大学双边混成组织第40-42页
        3.3.2 大学-企业双边混成组织第42-44页
        3.3.3 政府-企业双边混成组织第44-45页
        3.3.4 政府-企业-大学三边混成组织第45-46页
    3.4 三螺旋角色互动影响技术创新能力的机理第46-48页
    3.5 本章小结第48-50页
4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构建和应用第50-60页
    4.1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第50页
    4.2 高速铁路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模型的方法选择第50-52页
    4.3 模型应用与结果分析第52-57页
        4.3.1 数据的采集与处理第52-54页
        4.3.2 指标相对权重的确定第54-55页
        4.3.3 技术创新能力测度第55-57页
    4.4 结果分析第57-60页
5 结论与展望第60-63页
    5.1 结论第60-61页
    5.2 研究展望第61-63页
参考文献第63-67页
附录A第67-69页
索引第69-70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70-72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速度预测的高速公路交通安全事前评估方法研究
下一篇:针状莫来石多孔陶瓷的制备及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