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火灾模式下多梁式混凝土T型梁桥结构性能研究

摘要第4-6页
Abstract第6-8页
目录第9-13页
第一章 绪论第13-29页
    1.1 引言第13页
    1.2 研究背景及意义第13-16页
    1.3 研究现状第16-26页
        1.3.1 国外研究现状第16-19页
        1.3.2 国内研究现状第19-26页
    1.4 混凝土桥梁结构热力耦合特征第26-27页
    1.5 本文研究内容及方法第27-29页
        1.5.1 内容及方法第27页
        1.5.2 技术路线第27-29页
第二章 火灾下桥梁结构热-力耦合模型及计算方法第29-50页
    2.1 热-力耦合模型第29-39页
        2.1.1 高温场焓的计算第29-32页
        2.1.2 复合边界条件第32-33页
        2.1.3 温度矩阵的计算第33-35页
        2.1.4 加筋截面温差应力的计算第35-39页
    2.2 三维数值计算方法第39-49页
        2.2.1 加筋单元形函与几何第39-40页
        2.2.2 加筋单元的计算第40-42页
        2.2.3 多维加筋单元力学行为第42-47页
        2.2.4 加筋单元破坏准则第47-49页
    2.3 小结第49-50页
第三章 材料高温特性及火灾模式与场景第50-62页
    3.1 混凝土热力学性能第50-52页
        3.1.1 混凝土热工性能第50页
        3.1.2 混凝土高温力学性能第50-52页
    3.2 钢筋热力学性能第52-55页
        3.2.1 钢筋热工性能第52-53页
        3.2.2 钢筋高温力学性能第53-55页
    3.3 火灾温升模式及场景设定第55-61页
        3.3.1 火灾温升曲线第55-56页
        3.3.2 火灾场景的设定第56-59页
        3.3.3 火灾场景的条件第59-61页
    3.4 小结第61-62页
第四章 火灾全过程混凝土梁桥烧深时程与累积烧损深度公式第62-81页
    4.1 烧深时程计算方法第62-65页
        4.1.1 ISO834 火灾烧深时程计算第62-63页
        4.1.2 HCM 火灾烧深时程计算第63-65页
    4.2 基于刚度的烧损深度等效计算与累积等效烧损深度公式第65-72页
        4.2.1 基本原理第65页
        4.2.2 ISO834 火灾烧损深度的等效计算第65-68页
        4.2.3 HCM 火灾烧损深度的等效计算第68-71页
        4.2.4 火灾全过程累积等效烧损深度公式的提出第71-72页
    4.3 基于强度的烧损深度等效计算与累积等效烧损深度公式第72-79页
        4.3.1 基本原理第72页
        4.3.2 ISO834 火灾烧损深度的等效计算第72-75页
        4.3.3 HCM 火灾烧损深度的等效计算第75-78页
        4.3.4 火灾全过程累积等效烧损深度公式的提出第78-79页
    4.4 分析比较第79-80页
    4.5 小结第80-81页
第五章 桥面火灾全过程多梁式混凝土 T 型梁桥整体抗火性能第81-131页
    5.1 工程背景第81-82页
    5.2 受火模型第82-83页
    5.3 工况设计第83-87页
        5.3.1 火荷载工况第83-85页
        5.3.2 关键点选取第85页
        5.3.3 钢筋应力工况第85-86页
        5.3.4 形变工况第86页
        5.3.5 剪力滞工况第86-87页
    5.4 有限元模型第87页
    5.5 温度场分析第87-89页
        5.5.1 温度云第87-88页
        5.5.2 温度时程第88-89页
        5.5.3 温度主应变第89页
    5.6 应力云场时程分析第89-92页
    5.7 钢筋应力时程分析第92-97页
    5.8 形变时程分析第97-110页
        5.8.1 梁肋挠度时程第97-103页
        5.8.2 顶板挠度时程第103-110页
    5.9 火灾全过程实体剪力滞第110-129页
        5.9.1 空间剪力滞第110-125页
        5.9.2 时程剪力滞比第125-129页
    5.10 小结第129-131页
第六章 桥下火灾全过程多梁式混凝土 T 型梁桥整体抗火性能第131-171页
    6.1 受火模型第131-132页
    6.2 工况设计第132-138页
        6.2.1 火荷载工况第132-137页
        6.2.2 关键点选取第137-138页
        6.2.3 挠度工况第138页
        6.2.4 剪力滞工况第138页
    6.3 三维数值分析模型第138页
    6.4 温度场分析第138-140页
        6.4.1 温度云第138-139页
        6.4.2 温度时程第139-140页
        6.4.3 温度主应变第140页
    6.5 应力云场分析第140-143页
    6.6 形变时程分析第143-152页
        6.6.1 梁肋下缘挠度时程第143-149页
        6.6.2 顶板挠度时程第149-152页
    6.7 火灾全过程实体剪力滞第152-169页
        6.7.1 空间剪力滞第152-166页
        6.7.2 时程剪力滞比第166-169页
    6.8 小结第169-171页
第七章 火灾下混凝土梁桥剩余刚度与承载力及抗火涂层研究第171-192页
    7.1 基本原理第171页
    7.2 火灾下混凝土 T 型梁桥剩余刚度计算公式第171-175页
        7.2.1 桥面火灾全过程剩余刚度计算公式第171-173页
        7.2.2 桥下火灾全过程剩余刚度计算公式第173-174页
        7.2.3 相对偏差估计第174-175页
    7.3 火灾下混凝土梁桥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第175-177页
        7.3.1 桥面火灾全过程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第175-176页
        7.3.2 桥下火灾全过程极限承载能力计算公式第176-177页
    7.4 抗火涂层导热性能分析第177-183页
        7.4.1 工况设计第177-178页
        7.4.2 温度梯度第178-180页
        7.4.3 温度时程第180-181页
        7.4.4 温差时程第181-182页
        7.4.5 TK 公式的提出第182-183页
    7.5 抗火涂层厚度分析第183-190页
        7.5.1 工况设计第183页
        7.5.2 温度梯度第183-184页
        7.5.3 温度时程第184-187页
        7.5.4 温差时程第187-189页
        7.5.5 TH 公式的提出第189-190页
    7.6 抗火措施第190-191页
    7.7 小结第191-192页
结论第192-196页
    主要工作第192-195页
    展望第195-196页
参考文献第196-211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211-213页
致谢第213页

论文共2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转型期我国行政人格塑造研究
下一篇:英语新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衔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