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6页 | 
| 1 前言 | 第10-21页 | 
| 1.1 问题的提出及研究意义 | 第10-13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3-18页 | 
| 1.2.1 岩体风化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 1.2.2 岩体结构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1.2.3 岩体质量研究现状 | 第15-17页 | 
| 1.2.4 建基面选择研究现状 | 第17-18页 | 
| 1.3 本文研究内容及创新点 | 第18-19页 | 
| 1.4 论文的研究技术路线 | 第19-21页 | 
| 2 研究区地质背景 | 第21-26页 | 
| 2.1 区域地质背景 | 第21-23页 | 
| 2.1.1 大地构造部位 | 第21-22页 | 
| 2.1.2 区域构造特征 | 第22-23页 | 
| 2.1.3 地震 | 第23页 | 
| 2.2 坝址区工程地质条件 | 第23-26页 | 
| 2.2.1 地形地貌 | 第23-24页 | 
| 2.2.2 地层岩性 | 第24页 | 
| 2.2.3 地质构造 | 第24页 | 
| 2.2.4 水文地质条件 | 第24-26页 | 
| 3 建基岩体风化特征研究 | 第26-41页 | 
| 3.1 建基岩体风化特征概述 | 第26页 | 
| 3.2 岩体风化指标选取 | 第26-28页 | 
| 3.3 两岸坝肩岩体风化带划分 | 第28-38页 | 
| 3.3.1 坝肩岩体按定性指标的风化带的划分 | 第28-30页 | 
| 3.3.2 两岸坝肩岩体定量风化带的划分 | 第30-37页 | 
| 3.3.3 坝肩岩体风化带综合评价 | 第37-38页 | 
| 3.4 坝基岩体风化带划分 | 第38-40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40-41页 | 
| 4 建基岩体结构研究 | 第41-70页 | 
| 4.1 建基岩体结构分级概述 | 第41页 | 
| 4.2 三河口建基岩体结构面分级 | 第41-43页 | 
| 4.3 坝址区Ⅱ~Ⅳ级断层结构面特征 | 第43-51页 | 
| 4.4 坝址区Ⅴ级硬性结构面特征 | 第51-61页 | 
| 4.4.1 坝肩裂隙统计及分组特征 | 第51-52页 | 
| 4.4.2 单元面积裂隙数及其变化规律 | 第52-57页 | 
| 4.4.3 结构面间距及变化特征 | 第57-61页 | 
| 4.5 坝肩及坝基岩体结构分类 | 第61-68页 | 
| 4.5.1 岩体结构分类标准 | 第61-62页 | 
| 4.5.2 坝肩岩体结构分类 | 第62-68页 | 
| 4.5.3 坝基岩体的结构分类 | 第68页 | 
| 4.6 本章小结 | 第68-70页 | 
| 5 坝址区建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 第70-91页 | 
| 5.1 国内外岩体质量分级概况 | 第70-72页 | 
| 5.1.1 以往代表性坝基工程岩体质量分类或分级概况 | 第70-72页 | 
| 5.1.2 国内外建基岩体分类小结 | 第72页 | 
| 5.2 三河口水库建基(肩)岩体质量分级指标选择及分类标准 | 第72-75页 | 
| 5.2.1 代表性、控制性指标的选取 | 第72-74页 | 
| 5.2.2 三河口水库建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 | 第74-75页 | 
| 5.3 三河口水库建基岩体质量分级研究 | 第75-90页 | 
| 5.3.1 建基岩体基本质量分级(BQ 分级标准) | 第75-79页 | 
| 5.3.2 建基岩体根据规范(GB50487—2008)的质量分级 | 第79-85页 | 
| 5.3.3 根据三河口水库建基岩体质量分级标准的质量分级 | 第85-90页 | 
| 5.3.4 坝基岩体质量分级 | 第9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6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 | 第91-110页 | 
| 6.1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依据及要求 | 第91-92页 | 
| 6.1.1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依据 | 第91页 | 
| 6.1.2 建基面选择的基本要求 | 第91-92页 | 
| 6.2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标准的确定 | 第92-105页 | 
| 6.2.1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因素分析及指标确定 | 第92-95页 | 
| 6.2.2 三河口拱坝拱端应力分析 | 第95-101页 | 
| 6.2.3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选择标准 | 第101-105页 | 
| 6.3 三河口拱坝建基面的选择 | 第105-109页 | 
| 6.3.1 坝基建基面选择 | 第106页 | 
| 6.3.2 坝肩建基面选择 | 第106-109页 | 
| 6.4 本章小结 | 第109-110页 | 
| 7 结论 | 第110-11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1-115页 | 
|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 | 第115-116页 | 
| 致谢 | 第11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