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交通运输论文--公路运输论文--桥涵工程论文--结构原理、结构力学论文

地震作用下铁路部分斜拉桥动力性能研究

致谢第5-6页
摘要第6-7页
ABSTRACT第7页
目录第8-11页
1 引言第11-25页
    1.1 研究背景第11-13页
    1.2 部分斜拉桥的发展概况第13-15页
    1.3 部分斜拉桥的结构体系特点第15-16页
    1.4 研究理论的发展现状第16-23页
        1.4.1 车桥耦合系统振动分析研究进展及成果第16-18页
        1.4.2 桥梁地震反应分析方法的演变第18-20页
        1.4.3 地震作用下车桥耦合振动研究进展及成果第20-23页
    1.5 本文主要研究工作第23-25页
2 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的自振特性分析第25-45页
    2.1 工程概况第25-30页
        2.1.1 主桥设计概况第25-29页
        2.1.2 主要技术标准第29-30页
    2.2 部分斜拉桥全桥动力计算模式第30-33页
        2.2.1 桥面系的计算模式第30-31页
        2.2.2 斜拉索的计算模式第31-32页
        2.2.3 桥塔的计算模式第32页
        2.2.4 基础的计算模式第32-33页
    2.3 全桥有限元模型的建立第33-36页
        2.3.1 三维有限元模型建立的原则第33页
        2.3.2 BEAM188梁单元简介第33-34页
        2.3.3 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模型的建立第34-36页
    2.4 自振特性分析第36-42页
        2.4.1 自振特性计算结果第36-42页
        2.4.2 结构自振特性评定第42页
    2.5 本章小结第42-45页
3 移动荷载列作用下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动力响应分析第45-71页
    3.1 计算模型的建立第45-47页
    3.2 计算参数确定及桥梁动力性能评定标准第47-49页
        3.2.1 计算参数的确定第47-48页
        3.2.2 桥梁动力性能评定及标准第48-49页
    3.3 桥梁共振反应分析第49页
    3.4 移动荷载列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49-70页
        3.4.1 竖向动力响应幅值分析第49-56页
        3.4.2 竖向动力响应时程分析第56-67页
        3.4.3 CRH2和ICE3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对比分析第67-70页
    3.5 本章小结第70-71页
4 地震作用下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动力响应分析第71-101页
    4.1 桥梁结构地震反应分析第71-74页
        4.1.1 地震波的特性第71-72页
        4.1.2 地震波的选取第72-73页
        4.1.3 地震波的输入方法第73-74页
    4.2 桥址场地类别的评价及地震波的确定第74-78页
        4.2.1 桥址场地类别的评价第74页
        4.2.2 地震动的参数第74-75页
        4.2.3 地震波的确定第75-78页
    4.3 地震作用下桥梁动力响应分析第78-85页
        4.3.1 El Centro波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第78-79页
        4.3.2 Northridge地震波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第79-80页
        4.3.3 Chichi地震波作用下桥梁的动力响应分析第80-81页
        4.3.4 地震波作用下东平水道部分斜拉桥动力响应分析总结第81-85页
    4.4 地震强度对桥梁动力响应影响的研究第85-93页
        4.4.1 El Centro波作用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第85-88页
        4.4.2 El Centro波地震波作用下CRH2过桥时的动力响应分析第88-89页
        4.4.3 Northridge地震波作用下动力响应分析第89-92页
        4.4.4 Northridge地震波作用下CRH2过桥时的动力响应分析第92-93页
        4.4.5 地震强度对桥梁动力响应的影响规律研究结论第93页
    4.5 列车运行速度对桥梁动力响应影响规律的研究第93-96页
    4.6 考虑行波效应的地震响应分析第96-99页
        4.6.1 计算假定第96页
        4.6.2 行波效应影响下的动力响应分析第96-99页
    4.7 本章小结第99-101页
5 结论与展望第101-105页
    5.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第101-102页
    5.2 对进一步研究工作的展望第102-105页
参考文献第105-109页
作者简历及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取得的研究成果第109-113页
学位论文数据集第113页

论文共113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多频点式地—车信息传输技术及其应用研究
下一篇:动作观察疗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