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前言 | 第8-19页 |
1.1 论文研究的背景 | 第8-9页 |
1.2 中医学研究现状 | 第9-13页 |
1.3 中医与数学 | 第13-15页 |
1.4 数学模型简介 | 第15-17页 |
1.4.1 数学模型概念 | 第15页 |
1.4.2 建立数学模型的方法和步骤 | 第15-16页 |
1.4.3 数学模型的分类 | 第16-17页 |
1.5 论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8页 |
1.6 本章小结 | 第18-19页 |
2 阴阳五行学说概述 | 第19-29页 |
2.1 前言 | 第19页 |
2.2 五行学说基本概念 | 第19-22页 |
2.3 五行范畴 | 第22-28页 |
2.3.1 五行归属及五行对五脏病变的影响 | 第22-25页 |
2.3.2 五行学说在疾病诊断与治疗方面的应用 | 第25-28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8-29页 |
3 五行学说数学模型的构建过程 | 第29-45页 |
3.1 平衡态的数学假设 | 第29页 |
3.2 五行关系式的确定 | 第29-31页 |
3.3 相克速率函数f_i相生速率函数g_i的确定 | 第31-34页 |
3.3.1 相克速率函数f_i的确定 | 第31-32页 |
3.3.2 相生速率函数g_i的确定 | 第32-34页 |
3.4 五行学说数学模型的确定 | 第34-35页 |
3.5 五行学说数学模型求解及稳定性的初步判定 | 第35-41页 |
3.5.1 平衡态启动的数学模型情况 | 第35-39页 |
3.5.2 非平衡态启动的数学模型情况 | 第39-41页 |
3.5.3 结论 | 第41页 |
3.6 五行学说数学模型的拓展及建立模型的意义 | 第41-44页 |
3.6.1 阴阳五行数学模型的初步建立及稳定性判定的最终确定 | 第41-43页 |
3.6.2 五行学说数学模型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 第43-44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44-45页 |
4 结论 | 第45-47页 |
4.1 总结 | 第45-46页 |
4.2 展望 | 第46-47页 |
参考文献 | 第47-48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 第48-49页 |
致谢 | 第49-50页 |
大连理工大学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5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