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7页 |
目录 | 第8-10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0-11页 |
1.2 国内外的研究现状 | 第11-13页 |
1.2.1 国内研究现状综述 | 第11-12页 |
1.2.2 国外研究现状综述 | 第12-13页 |
1.3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13-15页 |
第2章 激励与约束机制基本理论 | 第15-22页 |
2.1 激励约束机制的含义 | 第15-17页 |
2.1.1 激励的基本内容 | 第15页 |
2.1.2 约束的基本内容 | 第15-16页 |
2.1.3 激励与约束的理论关系 | 第16-17页 |
2.2 构建激励约束机制的理论基础 | 第17-22页 |
2.2.1 人力资本理论 | 第17-18页 |
2.2.2 人性假设理论 | 第18-22页 |
第3章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的现状分析 | 第22-35页 |
3.1 XY 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相关情况 | 第22-29页 |
3.1.1 XY 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情况 | 第22-23页 |
3.1.2 XY 学院辅导员问卷调查及访谈结果分析 | 第23-28页 |
3.1.3 XY 学院辅导员队伍建设的成绩及不足 | 第28-29页 |
3.2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现状 | 第29-30页 |
3.2.1 物质激励得到重视,但方式有待加强 | 第29页 |
3.2.2 强调制度机制建设,但部分制度不够完善 | 第29-30页 |
3.2.3 激励约束规章和制度不能很好执行 | 第30页 |
3.3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30-31页 |
3.3.1 民办高校对辅导员激励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0-31页 |
3.3.2 民办高校对辅导员约束方面存在的问题 | 第31页 |
3.4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 第31-35页 |
3.4.1 认知偏差影响着辅导员工作水平的发挥 | 第31-32页 |
3.4.2 自身能力素质的良莠不齐损害了形象的树立 | 第32-33页 |
3.4.3 学校的体制、机制降低了工作的效率 | 第33-35页 |
第4章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的构建 | 第35-45页 |
4.1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设计应遵循的原则 | 第35-36页 |
4.1.1 激励机制与约束机制相结合 | 第35页 |
4.1.2 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 | 第35-36页 |
4.1.3 外在约束与自我约束相结合 | 第36页 |
4.1.4 学校需求与辅导员需求相结合 | 第36页 |
4.2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的构成 | 第36-41页 |
4.2.1 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机制的构成 | 第36-39页 |
4.2.2 民办高校辅导员约束机制的构成 | 第39-41页 |
4.3 完善民办高校辅导员激励约束机制的制度保障 | 第41-45页 |
4.3.1 应以人性假设为理论保障 | 第41页 |
4.3.2 应以完善的绩效考评体系为基础 | 第41-42页 |
4.3.3 应建立合理的分配和报酬制度 | 第42-43页 |
4.3.4 应建立完善的晋升和奖惩制度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49页 |
致谢 | 第4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