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4-5页 |
| Abstract | 第5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8-9页 |
| 1.1.1 研究背景 | 第8页 |
| 1.1.2 研究意义 | 第8-9页 |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9-11页 |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页 |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 1.2.3 国内外研究简评 | 第11页 |
| 1.3 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 1.3.1 研究思路 | 第11-12页 |
| 1.3.2 研究方法 | 第12页 |
| 1.4 创新之处 | 第12-14页 |
| 第2章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一般理论 | 第14-20页 |
| 2.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14页 |
| 2.1.1 农村留守儿童 | 第14页 |
| 2.1.2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 | 第14页 |
| 2.2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构成要素 | 第14-16页 |
| 2.2.1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责任主体 | 第14-15页 |
| 2.2.2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运行模式 | 第15页 |
| 2.2.3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保障措施 | 第15-16页 |
| 2.3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 2.4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理论基础 | 第17-20页 |
| 2.4.1 生命历程理论 | 第17页 |
| 2.4.2 社会角色理论 | 第17-18页 |
| 2.4.3 社会支持理论 | 第18页 |
| 2.4.4 社会治理理论 | 第18-20页 |
| 第3章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现状、问题及原因——以湘潭市为例 | 第20-30页 |
| 3.1 农村留守儿童生存现状 | 第20-23页 |
| 3.1.1 生活质量不高 | 第21页 |
| 3.1.2 监护状态堪忧 | 第21-22页 |
| 3.1.3 心理问题凸显 | 第22页 |
| 3.1.4 安全风险增大 | 第22-23页 |
| 3.2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的基本做法 | 第23-26页 |
| 3.2.1 建立“四项机制” | 第24页 |
| 3.2.2 完善“四大网络” | 第24-25页 |
| 3.2.3 实现“四化服务” | 第25-26页 |
| 3.3 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存在问题及原因分析 | 第26-30页 |
| 3.3.1 关爱与服务对象急需全面覆盖 | 第26-27页 |
| 3.3.2 关爱与服务主体急需多元拓展 | 第27-28页 |
| 3.3.3 关爱与服务行为急需规范管理 | 第28页 |
| 3.3.4 关爱与服务阵地急需加大投入 | 第28-30页 |
| 第4章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的路径选择 | 第30-37页 |
| 4.1 强化政府的主导作用,实现顶层设计功能 | 第30-33页 |
| 4.1.1 健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法律政策体系 | 第30-31页 |
| 4.1.2 完善农村留守儿童减量化社会支持体系 | 第31-32页 |
| 4.1.3 深化关爱农村留守儿童社会化服务体系 | 第32-33页 |
| 4.2 强化社会的联动作用,实现人文关爱功能 | 第33-34页 |
| 4.3 强化学校的重要作用,实现监护补偿功能 | 第34-35页 |
| 4.4 强化社区的基础作用,实现动态监测功能 | 第35页 |
| 4.5 发挥家庭的核心作用,实现亲情关护功能 | 第35-36页 |
| 4.6 强化留守儿童的主体作用,实现自主管理功能 | 第36-37页 |
| 第5章 总结与展望 | 第37-39页 |
| 5.1 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37页 |
| 5.2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第37-39页 |
| 5.2.1 研究的不足 | 第37页 |
| 5.2.2 后续研究的展望 | 第37-39页 |
| 参考文献 | 第39-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附件 1: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建设调查问卷 | 第42-45页 |
| 附件 2:农村留守儿童所在学校基本状态数据调查表 | 第45-46页 |
| 附件 3:农村留守儿童主体状况调查问卷 | 第46-50页 |
| 附件 4:农村留守儿童比较差异调查问卷 | 第50-53页 |
| 附件 5: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问卷 | 第53-57页 |
| 附件 6:农村留守儿童(委托)监护人调查问卷 | 第57-59页 |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