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2-4页 |
ABSTRACT | 第4-6页 |
1 绪论 | 第9-16页 |
1.1 选题背景和研究意义 | 第9-10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10-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10-11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1-12页 |
1.2.3 现状评论及发展趋势 | 第12页 |
1.3 本文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2-15页 |
1.4 本文创新和不足 | 第15-16页 |
2 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相关理论 | 第16-21页 |
2.1 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 第16-17页 |
2.1.1 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 第16-17页 |
2.1.2 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 第17页 |
2.2 央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的关系 | 第17-21页 |
2.2.1 央行资产负债表变动与货币政策工具操作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18-19页 |
2.2.2 不同货币政策工具与不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之间的对应关系 | 第19页 |
2.2.3 央行资产负债表与货币政策调控模式之间的逻辑关系 | 第19-21页 |
3 美联储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轨实践—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视角 | 第21-44页 |
3.1 1979-1982年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 第21-28页 |
3.1.1 资产 | 第22-26页 |
3.1.2 负债 | 第26-28页 |
3.2 1982-1993年数量型向价格型货币政策过渡期 | 第28-35页 |
3.2.1 资产 | 第28-32页 |
3.2.2 负债 | 第32-35页 |
3.3 1993-1999年价格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 | 第35-40页 |
3.3.1 资产 | 第35-39页 |
3.3.2 负债 | 第39-40页 |
3.4 本章小结 | 第40-44页 |
4 中国中央银行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分析 | 第44-62页 |
4.1 中美央行资产负债表对比及差异分析 | 第44-49页 |
4.1.1 中美资产负债表结构对比 | 第44-47页 |
4.1.2 中美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差异 | 第47-49页 |
4.2 中国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模式现状—基于央行资产负债表视角 | 第49-57页 |
4.2.1 外汇占款积累多 | 第49-51页 |
4.2.2 贴现贷款变动隐现创新型工具踪迹 | 第51-53页 |
4.2.3 政府债券库存少,持有结构不合理 | 第53-55页 |
4.2.4 发行债券显现于负债方 | 第55页 |
4.2.5 畸高的准备金存量 | 第55-57页 |
4.3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轨的必然性 | 第57-62页 |
4.3.1 中国央行数量型货币政策调控存在的问题 | 第57-59页 |
4.3.2 中国央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轨有利条件 | 第59-62页 |
5 对中国中央银行货币政策调控模式转轨的启示 | 第62-69页 |
5.1 逐步增加国债库存,优化国债持有结构 | 第62-63页 |
5.2 加大现券交易的买卖力度 | 第63-64页 |
5.3 适度增加SLO等创新工具操作频率 | 第64页 |
5.4 培育以SHIBOR为短期利率的基准利率体系 | 第64-65页 |
5.5 适时调整SLF利率,与基准利率保持较稳定利差 | 第65-66页 |
5.6 丰富抵押品种类,推动货币政策工具创新 | 第66-67页 |
5.7 逐步降低法定存款准备金率至正常化水平 | 第67-68页 |
5.8 进一步完善差别存款准备金制度 | 第68-69页 |
参考文献 | 第69-72页 |
后记 | 第72-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