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属纳米波导中表面等离激元光学性质的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 第8-12页 |
1.1.1 表面等离子体光学 | 第8-10页 |
1.1.2 表面等离子体的基本理论 | 第10-11页 |
1.1.3 时域有限差分法(FDTD)及仿真软件 | 第11页 |
1.1.4 银纳米线特性 | 第11-12页 |
1.2 研究内容 | 第12页 |
1.3 论文结构 | 第12-14页 |
第二章 半无限长银纳米线模式分析 | 第14-20页 |
2.1 半无限长纳米线上的模式求解 | 第14-17页 |
2.2 不同激发方式下纳米线上的模式分解 | 第17-19页 |
2.2.1 平行偏振下纳米线上的模式分解 | 第17-19页 |
2.2.2 垂直偏振下纳米线上的模式分解 | 第19页 |
2.3 本章小结 | 第19-20页 |
第三章 端口为圆锥形状时对纳米线上的模式影响 | 第20-31页 |
3.1 末端为圆锥的银纳米线的模式分解 | 第20-24页 |
3.1.1 平行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20-22页 |
3.1.2 垂直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22-24页 |
3.2 激发的模式相位差应用 | 第24-29页 |
3.2.1 手性模式 | 第24-25页 |
3.2.2 HE_(±1)模式之间的相位差 | 第25-27页 |
3.2.3 设计仿真结构 | 第27-29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29-31页 |
第四章 端口为切角时对纳米线上的模式影响 | 第31-51页 |
4.1 末端为切面的银纳米线的模式分解 | 第31-37页 |
4.1.1 平行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31-34页 |
4.1.2 垂直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34-35页 |
4.1.3 纯TM_0模式的激发 | 第35-37页 |
4.2 切面纳米线绕轴心旋转时的模式分解 | 第37-49页 |
4.2.1 平行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37-43页 |
4.2.1.1 各个模式之间的比例变化 | 第38-39页 |
4.2.1.2 相位变化 | 第39-43页 |
4.2.2 垂直偏振下的模式分解 | 第43-49页 |
4.2.2.1 各个模式之间的比例变化 | 第44-45页 |
4.2.2.2 相位变化 | 第45-49页 |
4.3 本章小结 | 第49-51页 |
第五章 有限长纳米线辐射端讨论 | 第51-62页 |
5.1 不同模式的辐射端行为 | 第51-54页 |
5.1.1 纯TM_0模式的辐射端行为 | 第51-53页 |
5.1.2 纯HE_(+1)模式的辐射端行为 | 第53-54页 |
5.2 有限长金属纳米线上的SPPs传播 | 第54-61页 |
5.2.1 纳米线半径对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55-58页 |
5.2.2 激发光波长对反射行为的影响 | 第58-61页 |
5.3 本章小结 | 第61-62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62-64页 |
附录 | 第64-67页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课题和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70-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