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10页 |
ABSTRACT | 第10-12页 |
第一部分:文献综述 | 第13-41页 |
1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及其研究现状 | 第14-16页 |
1.1 草甘膦的作用机制 | 第14-16页 |
1.2 抗草甘膦转基因大豆研究现状 | 第16页 |
2 转基因作物对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 | 第16-22页 |
2.1 转基因作物表达产物与土壤的相互作用 | 第17-19页 |
2.1.1 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进入土壤的主要途径 | 第17-18页 |
2.1.2 外源蛋白在土壤中的吸附和降解 | 第18-19页 |
2.2 转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 第19页 |
2.3 转基因作物种植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19-22页 |
2.3.1 外源基因产物对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 第20-21页 |
2.3.2 外源基因对土壤微生物的水平转移 | 第21-22页 |
3 土壤固氮菌群及其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 | 第22-26页 |
3.1 土壤固氮菌的分类 | 第22-23页 |
3.2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固氮体系 | 第23-26页 |
3.2.1 根瘤菌与豆科植物的共生结瘤过程 | 第24-25页 |
3.2.2 共生固氮相关基因及其研究现状 | 第25-26页 |
4 土壤微生物多样性研究方法 | 第26-39页 |
4.1 传统培养观察法 | 第26-27页 |
4.2 现代生物标记方法 | 第27-29页 |
4.3 BIOLOG微平板法 | 第29-31页 |
4.4 现代分子生物学方法 | 第31-37页 |
4.4.1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和温度梯度凝胶电泳(TGGE) | 第32-33页 |
4.4.2 荧光实时定量PCR技术 | 第33-36页 |
4.4.3 宏基因组及基因芯片技术 | 第36-37页 |
4.5 生物多样性评价及评价模型 | 第37-39页 |
4.5.1 生物多样性评价体系 | 第37-38页 |
4.5.2 评价模型的建立 | 第38-39页 |
5 结语 | 第39页 |
6 本课题的提出、主要研究内容及意义 | 第39-41页 |
第二部分:实验部分 | 第41-72页 |
1 前言 | 第41-42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2-56页 |
2.1 仪器设备 | 第42页 |
2.2 药品 | 第42-43页 |
2.3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2.4 田间实验设计 | 第43-44页 |
2.5 土壤样品的采集和保存 | 第44-46页 |
2.5.1 采样前准备 | 第45页 |
2.5.2 布点和样品数容量 | 第45页 |
2.5.3 样品采集 | 第45-46页 |
2.5.4 样品的保存 | 第46页 |
2.6 实验方法 | 第46-56页 |
2.6.1 土壤理化性质的分析 | 第47-48页 |
2.6.2 土壤N循环关键酶活性测定(分光光度法) | 第48-50页 |
2.6.3 土壤、大豆植株及种子N含量测定 | 第50页 |
2.6.4 土壤固氮菌群结瘤效应分析 | 第50页 |
2.6.5 根际土可培养固氮菌多样性分析(稀释平板法) | 第50-51页 |
2.6.6 土壤固氮菌群总体丰度的变化 | 第51-53页 |
2.6.7 转EPSPS基因大豆对土壤固氮菌群影响的风险评估模型 | 第53-56页 |
3 结果分析 | 第56-69页 |
3.1 土壤部分理化性质 | 第56-58页 |
3.1.1 土壤含水量 | 第56-57页 |
3.1.2 土壤pH值 | 第57-58页 |
3.2 土壤N循环关键酶活性 | 第58-61页 |
3.2.1 土壤脲酶 | 第58-59页 |
3.2.2 土壤硝酸还原酶 | 第59-60页 |
3.2.3 土壤亚硝酸还原酶 | 第60-61页 |
3.3 土壤、大豆植株及种子N含量 | 第61-63页 |
3.3.1 土壤N含量 | 第61-62页 |
3.3.2 大豆植株(地上部分)N含量 | 第62-63页 |
3.3.3 大豆种子N含量 | 第63页 |
3.4 土壤固氮菌群结瘤效应分析 | 第63-65页 |
3.5 根际土可培养固氮菌多样性分析 | 第65-66页 |
3.6 土壤固氮菌群总体丰度变化 | 第66-67页 |
3.7 转EPSPS基因大豆对土壤固氮菌群影响的风险评估模型 | 第67-69页 |
3.7.1 基于以上指标评价转基因大豆对土壤固氮菌群影响指数的获得 | 第68页 |
3.7.2 应用该技术方案模型的评价结果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2页 |
全文结论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82页 |
致谢 | 第82-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