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高等教育论文--教师与学生论文

大学生的消费实践与认同建构--基于上海市若干高校的实证调查

摘要第5-6页
Abstract第6-7页
第1章 导论第11-21页
    1.1 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第11-12页
        1.1.1 选题背景第11页
        1.1.2 研究意义第11-12页
    1.2 文献综述第12-16页
        1.2.1 消费主义研究第12-14页
        1.2.2 国内关于大学生消费实践的经验研究第14-15页
        1.2.3 研究不足与趋势论述第15-16页
    1.3 概念界定第16-18页
        1.3.1 消费第16页
        1.3.2 消费主义第16-17页
        1.3.3 消费需要第17页
        1.3.4 消费认同第17-18页
    1.4 理论视角第18-19页
    1.5 研究方法第19-20页
        1.5.1 研究对象及其选取第19页
        1.5.2 资料收集方法第19-20页
        1.5.3 资料分析方法第20页
    1.6 研究创新点与研究不足第20-21页
        1.6.1 研究创新第20页
        1.6.2 研究不足第20-21页
第2章 消费主义思潮的缘起及其在中国的传播第21-27页
    2.1 消费主义概论第21-22页
        2.1.1 消费主义的含义及其特征第21页
        2.1.2 消费主义在西方的萌芽及发展第21-22页
    2.2 消费主义与中国语境第22-25页
        2.2.1 消费主义在中国的萌芽与发展第22-23页
        2.2.2 国内消费主义的特点第23-24页
        2.2.3 消费主义对社会价值观的影响第24页
        2.2.4 消费主义对高校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冲击第24-25页
    2.3 当代中国大学生群像第25-27页
        2.3.1 自主消费与干预消费共存第25页
        2.3.2 基本消费与个性消费共存第25-26页
        2.3.3 稳定消费与波动消费共存第26页
        2.3.4 理性消费与感性消费共存第26-27页
第3章 大学生消费结构分析第27-36页
    3.1 消费结构的基本情况第27-28页
    3.2 消费结构的差异性分析第28-33页
        3.2.1 不同性别的大学生消费结构的差异性第30-31页
        3.2.2 不同消费水平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差异性第31-32页
        3.2.3 不同家庭消费观念的大学生消费结构差异性第32-33页
    3.3 消费结构的ELES分析第33-35页
        3.3.1 形象消费潜力显露第33-34页
        3.3.2 边际消费倾向多元化第34-35页
    3.4 大学生消费结构特征第35-36页
        3.4.1 消费观念性别差异化第35页
        3.4.2 消费取向层次化第35页
        3.4.3 消费倾向多元化第35-36页
第4章 大学生消费认同与实践第36-48页
    4.1 大学生消费的认同概况第36-44页
        4.1.1 大学生消费认同的因子分析第36-41页
        4.1.2 信度分析第41页
        4.1.3 消费认同强弱分析第41-44页
        4.1.4 消费认同反作用于大学生消费第44页
    4.2 大学生消费认同的差异分析第44-47页
        4.2.1 不同性别消费认同的差异性第44-46页
        4.2.2 不同消费水平消费认同的差异性第46-47页
        4.2.3 不同家庭观念消费认同的差异性第47页
    4.3 趋同性与差异性的消费行为第47页
        4.3.1 获得群体归属感的趋同性第47页
        4.3.2 获得个体自我感的差异性第47页
    4.4 身份认同危机与符号消费第47-48页
第5章 大学生消费认同形成的基础第48-58页
    5.1 大学生消费观念影响因素分析第48-54页
    5.2 继承性认同框架下的消费惯习第54页
        5.2.1 消费观念的代际继承第54页
        5.2.2 子女对父母消费的“映”第54页
    5.3 家庭资本框架下的身份疏离第54-55页
        5.3.1 家庭收入水平的日益分化第54-55页
        5.3.2 家庭阶层分化与消费实践差异第55页
    5.4 诱导性认同框架下的符号表征第55-57页
        5.4.1 学校消费教育的低满意度第55-57页
        5.4.2 媒体消费宣传的漫溢第57页
    5.5 示范性认同框架下的自我定位第57-58页
        5.5.1 消费认同的同侪影响第57页
        5.5.2 示范群体的示范作用第57-58页
第6章 关于大学生消费教育的若干思考第58-63页
    6.1 家庭、学校和社会是影响大学生消费的三个维度第58-59页
        6.1.1 家庭消费理念是消费观形成的培土第58页
        6.1.2 高校教育在消费观形成中的作用第58-59页
        6.1.3 大众媒体是影响消费观的双刃剑第59页
    6.2 高校社会工作介入大学生消费教育的试想第59-63页
        6.2.1 社会工作宗旨与大学生消费教育愿望的切合度第60-61页
        6.2.2 社会工作介入高校消费教育的探讨第61-63页
第7章 结语第63-65页
参考文献第65-68页
致谢第68-69页
附录第69-72页
卷内备考表第72页

论文共7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自主与嵌入:睦邻自治何以可能?--以Y市X社区睦邻点为例
下一篇:规训与抵抗--微观权力视角下的工厂女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