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31页 |
1.1 选题背景 | 第11-13页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3-14页 |
1.2.1 研究的目的 | 第13-14页 |
1.2.2 研究的意义 | 第14页 |
1.3 国内外研究概况及实践 | 第14-28页 |
1.3.1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2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研究现状 | 第16-18页 |
1.3.3 城市防震减灾能力研究现状 | 第18-19页 |
1.3.4 灾害恢复力(Resilience)研究现状 | 第19-22页 |
1.3.5 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实践 | 第22-25页 |
1.3.6 辐射能力研究现状 | 第25-27页 |
1.3.7 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 | 第27-28页 |
1.4 研究内容及方法 | 第28-31页 |
1.4.1 论文研究内容 | 第28-29页 |
1.4.2 研究方法 | 第29-31页 |
第二章 我国地震应急工作进展 | 第31-52页 |
2.1 地震应急工作的发展 | 第31-33页 |
2.2 地震应急工作的进步 | 第33-52页 |
2.2.1 灾前应急准备能力逐步提高 | 第33-43页 |
2.2.2 震后应急救援能力逐步增强 | 第43-52页 |
第三章 地震应急辐射理论 | 第52-67页 |
3.1 地震应急相关理论 | 第52-58页 |
3.1.1 地震应急 | 第52-53页 |
3.1.2 地震应急准备能力 | 第53-58页 |
3.2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 | 第58-67页 |
3.2.1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概念 | 第58-59页 |
3.2.2 地震应急辐射的特点 | 第59-63页 |
3.2.3 地震应急辐射优先级 | 第63-67页 |
第四章 地震应急辐射能力影响因素 | 第67-94页 |
4.1 可辐射资源 | 第67-77页 |
4.1.1 人力资源辐射 | 第68-73页 |
4.1.2 物力资源辐射 | 第73-76页 |
4.1.3 救灾资金辐射 | 第76-77页 |
4.2 辐射时间 | 第77-87页 |
4.2.1 辐射时间模型 | 第78-80页 |
4.2.2 时间距离的计算 | 第80-84页 |
4.2.3 道路通行能力修正系数 | 第84-87页 |
4.3 救灾效能衰减规律 | 第87-90页 |
4.4 交通条件的影响 | 第90-94页 |
第五章 地震应急辐射模型 | 第94-104页 |
5.1 空间相互作用理论及评述 | 第94-99页 |
5.2 地震应急辐射模型 | 第99-104页 |
5.2.1 辐射模型的建立 | 第99-100页 |
5.2.2 模型的假设条件 | 第100页 |
5.2.3 模型的适用条件 | 第100-103页 |
5.2.4 模型的预期应用 | 第103-104页 |
第六章 地震应急救灾需求模型 | 第104-111页 |
6.1 救援人员需求模型 | 第104-108页 |
6.2 救灾物资需求模型 | 第108-111页 |
第七章 辐射能力实证分析 | 第111-145页 |
7.1 研究区概况 | 第111-115页 |
7.1.1 地理地貌概况 | 第111-112页 |
7.1.2 气候特征 | 第112页 |
7.1.3 社会经济及人口分布 | 第112-114页 |
7.1.4 地质构造及历史地震 | 第114-115页 |
7.2 数据处理 | 第115-118页 |
7.3 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 第118-145页 |
7.3.1 单因素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 第118-136页 |
7.3.2 综合辐射能力结果分析 | 第136-138页 |
7.3.3 救灾需求及辐射结果震例分析 | 第138-142页 |
7.3.4 辐射结果在全国范围内的应用 | 第142-145页 |
第八章 总结与展望 | 第145-148页 |
8.1 论文结论 | 第145-147页 |
8.2 后续研究 | 第147-148页 |
参考文献 | 第148-163页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163-164页 |
致谢 | 第164-166页 |
作者简介 | 第166页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第16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