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8页 |
| Abstract | 第8-11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5-21页 |
| 1.1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5-19页 |
| 1.2 本文完成的主要研究工作 | 第19-20页 |
| 1.3 本文的内容简介 | 第20页 |
| 1.4 本章小结 | 第20-21页 |
| 第二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地质构造及前人工作概况 | 第21-46页 |
| 2.1 研究区地质构造背景 | 第21-29页 |
| 2.1.1 华北克拉通 | 第22-24页 |
| 2.1.2 中亚造山带 | 第24-26页 |
| 2.1.3 南北重力梯度带 | 第26-28页 |
| 2.1.4 郯庐断裂带 | 第28-29页 |
| 2.2 研究区的地球物理研究背景 | 第29-43页 |
| 2.2.1 岩石圈有效弹性厚度 | 第29-30页 |
| 2.2.2 岩石圈上地幔热状态 | 第30-32页 |
| 2.2.3 岩石圈密度结构特征 | 第32-33页 |
| 2.2.4 地震横波分裂测量(SKS) | 第33-35页 |
| 2.2.5 壳-幔结构的地震学研究 | 第35-41页 |
| 2.2.6 大地电磁深部结构探测 | 第41-43页 |
| 2.3 华北克拉通破坏的动力学原因 | 第43-45页 |
| 2.4 以前研究的总结 | 第45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45-46页 |
| 第三章 大地电磁测深法基本理论 | 第46-73页 |
| 3.1 大地电磁测深原理 | 第46-47页 |
| 3.2 大地电磁场源 | 第47-48页 |
| 3.3 大地电磁法的基本方程 | 第48-62页 |
| 3.3.1 视电阻率、相位与趋肤深度 | 第50-52页 |
| 3.3.2 一维介质下的MT基本方程 | 第52-56页 |
| 3.3.3 二维介质下的MT基本方程 | 第56-57页 |
| 3.3.4 三维介质下的MT基本方程 | 第57-59页 |
| 3.3.5 各向异性介质中的大地电磁场 | 第59-62页 |
| 3.4 大地电磁数据分析 | 第62-68页 |
| 3.4.1 数据处理流程 | 第62-64页 |
| 3.4.2 G-B张量分解 | 第64-66页 |
| 3.4.3 相位张量 | 第66-67页 |
| 3.4.4 磁感应矢量 | 第67-68页 |
| 3.5 大地电磁反演理论 | 第68-72页 |
| 3.5.1 反演问题概述 | 第68-70页 |
| 3.5.2 NLCG反演算法简介 | 第70-71页 |
| 3.5.3 大地电磁三维反演技术 | 第71-72页 |
| 3.6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四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MT数据采集、资料处理与分析 | 第73-88页 |
| 4.1 测线位置与数据采集 | 第73-74页 |
| 4.2 MT数据处理 | 第74-81页 |
| 4.2.1 宽频带MT点时间序列处理与分析 | 第74-76页 |
| 4.2.2 长周期MT测点时间序列处理与分析 | 第76-77页 |
| 4.2.3 宽频带数据与长周期数据拼接 | 第77-81页 |
| 4.3 维性与电性主轴方位 | 第81-85页 |
| 4.3.1 阻抗张量分解 | 第81-83页 |
| 4.3.2 相位张量分析 | 第83-84页 |
| 4.3.3 磁感应矢量分析 | 第84-85页 |
| 4.3.4 维性与电性主轴分析小结 | 第85页 |
| 4.4 MT数据特征分析 | 第85-86页 |
| 4.5 本章小结 | 第86-88页 |
| 第五章 华北克拉通东北边界带MT数据反演 | 第88-101页 |
| 5.1 二维各向同性反演 | 第88-95页 |
| 5.1.1 数据质量评价 | 第88页 |
| 5.1.2 反演的极化模式选取 | 第88-90页 |
| 5.1.3 正则化因子选取 | 第90-91页 |
| 5.1.4 不同旋转角的二维反演 | 第91-92页 |
| 5.1.5 二维反演模型及灵敏度测试 | 第92-95页 |
| 5.2 电性结构特征 | 第95-96页 |
| 5.3 二维各向异性反演 | 第96-100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00-101页 |
| 第六章 电性结构解译与构造涵义讨论 | 第101-109页 |
| 6.1 电性结构特征解释 | 第101-107页 |
| 6.1.1 地壳电阻率结构 | 第102-104页 |
| 6.1.2 上地幔电阻率结构 | 第104-107页 |
| 6.2 本章小结 | 第107-109页 |
| 第七章 基于电性结构的深部流体分布定量研究 | 第109-129页 |
| 7.1 基于实验的MT数据解释研究进展 | 第109-110页 |
| 7.2 水含量对上地幔岩石电导率的影响作用 | 第110-113页 |
| 7.3 部分熔融对岩石电导率的影响作用 | 第113-116页 |
| 7.4 基于电性结构的深部流体估算 | 第116-122页 |
| 7.4.1 岩石圈温度结构 | 第116-117页 |
| 7.4.2 水含量的估算 | 第117-118页 |
| 7.4.3 熔融份数的估算 | 第118-122页 |
| 7.5 华北克拉通东部岩石圈减薄及其机制讨论 | 第122-123页 |
| 7.6 华北克拉通深部流体分布状态与动力学意义讨论 | 第123-127页 |
| 7.7 本章小结 | 第127-129页 |
| 第八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29-132页 |
| 8.1 论文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29-130页 |
| 8.2 论文主要的创新点 | 第130-131页 |
| 8.3 存在的问题与下一步工作计划 | 第131-132页 |
| 参考文献 | 第132-140页 |
| 致谢 | 第140-142页 |
| 作者简介 | 第142页 |
| BRIEF INTRODUCTION TO THE AUTHOR | 第142-143页 |
| 博士期间参与项目情况 | 第143页 |
| 博士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14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