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摘要 | 第1-6页 |
Abstract | 第6-11页 |
导论:问题、概念和方法 | 第11-23页 |
一、问题的提出 | 第11-12页 |
二、文献综述与研究价值 | 第12-18页 |
三、关键概念的界定 | 第18-19页 |
四、理论资源与分析框架 | 第19-23页 |
第一章 现有农地产权制度与村民自治的缺陷 | 第23-42页 |
一、产权制度的变化与村民自治的兴起 | 第23-25页 |
二、现有农地产权制度与村民自治的缺陷 | 第25-32页 |
(一) 现有农地产权制度本身的缺陷 | 第26-29页 |
(二) 村民自治的缺陷 | 第29-32页 |
三、制度群中的农地产权制度与村民自治 | 第32-34页 |
四、农村产权制度、村民自治下的行为者 | 第34-42页 |
(一) 村民:有限理性经济人 | 第34-37页 |
(二) 村委会:“代理人——当家人”的双重角色 | 第37-38页 |
(三) 党支部:自身的危机与制度的缺乏 | 第38-39页 |
(四) 乡镇政府:领导与指导的冲突 | 第39-42页 |
第二章 村民自治的创新:邓州农村治理模式 | 第42-56页 |
一、邓州农村治理模式的背景 | 第42-44页 |
二、邓州农村治理模式的生成 | 第44-50页 |
(一) 新环境的要求:农业税费改革及新农村建设 | 第44-45页 |
(二) 精英的启动与推动 | 第45-47页 |
(三) 新观念的输入 | 第47-48页 |
(四) 邓州村民自治模式的生成 | 第48-50页 |
三、邓州农村治理模式的制度成效 | 第50-56页 |
(一) 理顺了“两委”关系 | 第50-52页 |
(二) 理顺了乡村关系 | 第52-53页 |
(三) 理顺了干群关系 | 第53-56页 |
第三章 协商民主的制度化:邓州农村治理模式创新 | 第56-74页 |
一、协商民主的系统化 | 第57-63页 |
(一) 协商主体的广泛性 | 第57-59页 |
(二) 协商内容的全面性 | 第59-60页 |
(三) 协商途径和平台的多样性 | 第60-63页 |
二、协商民主的制度化与程序化 | 第63-69页 |
(一) 协商民主的制度供给和程序保障 | 第64-66页 |
(二) 邓州农村治理模式中的培训制度 | 第66页 |
(三) 邓州农村治理模式中的监督制度 | 第66-67页 |
(四) 邓州农村治理模式中的激励制度 | 第67-69页 |
三、协商民主基本契合了现有产权制度的内在要求 | 第69-74页 |
(一) 不清晰的农地产权关系的长期存在 | 第69-70页 |
(二) 协商民主改变了农民在现有产权制度下的不利地位 | 第70-71页 |
(三) 协商民主缓解了现有产权制度下村民自治的困境 | 第71-74页 |
第四章 结论与进一步讨论 | 第74-81页 |
一、邓州实践对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启示 | 第74-78页 |
(一) 治理模式必须与产权制度相适应 | 第74-75页 |
(二) 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主体:基层政权与精英 | 第75-76页 |
(三) 村民自治制度创新的可能路径:协商民主 | 第76-78页 |
二、邓州农村治理模式的进一步完善 | 第78-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后记 | 第87-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