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金属学与金属工艺论文--焊接、金属切割及金属粘接论文--加压焊论文

搅拌针截面形状对搅拌摩擦焊接热过程和塑性材料流动的影响

摘要第11-13页
ABSTRACT第13-14页
主要符号表第15-17页
第1章 前言第17-39页
    1.1 选题意义第17-18页
    1.2 搅拌摩擦焊接工艺第18-19页
    1.3 搅拌头第19-25页
        1.3.1 搅拌头的材料第20页
        1.3.2 搅拌头的形状和尺寸第20-24页
        1.3.3 搅拌头的形状尺寸对焊接过程及焊缝性能的影响第24-25页
    1.4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值模拟第25-35页
        1.4.1 简化搅拌头形状的FSW数学模型第25-32页
        1.4.2 考虑复杂搅拌头形状的FSW数学模型第32-35页
    1.5 存在的问题第35-36页
    1.6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第36-39页
第2章 搅拌摩擦焊接过程的数学模型第39-55页
    2.1 简化和假设条件第39页
    2.2 几何模型与网格划分第39-40页
    2.3 控制方程第40-41页
    2.4 产热模型第41-42页
    2.5 边界条件第42-43页
        2.5.1 速度边界条件第42-43页
        2.5.2 热边界条件第43页
    2.6 材料物性参数第43-44页
    2.7 数值算法第44-49页
        2.7.1 控制方程的离散第45-47页
        2.7.2 求解方法第47-48页
        2.7.3 自定义函数的加载第48-49页
    2.8 界面状态参量取值对计算结果的影响第49-54页
        2.8.1 产热第49-51页
        2.8.2 温度分布第51-53页
        2.8.3 材料塑性流动第53-54页
    2.9 本章模型的不足之处第54页
    2.10 本章小结第54-55页
第3章 滑移系数和摩擦系数的确定方法第55-73页
    3.1 搅拌头-工件的界面接触状态第55-58页
        3.1.1 滑移系数δ第55-57页
        3.1.2 摩擦系数μf第57-58页
        3.1.3 测试-计算法第58页
    3.2 测量实验第58-65页
        3.2.1 实验材料及搅拌头第58-59页
        3.2.2 实验设备第59-60页
        3.2.3 焊接扭矩和受力的测量第60-64页
        3.2.4 焊接热循环的测定第64-65页
    3.3 滑移系数和摩擦系数的测试-计算法第65-71页
        3.3.1 基本假设第65-66页
        3.3.2 求解方法第66-68页
        3.3.3 剪切应力比值φ第68-71页
        3.3.4 不同工艺参数下的滑移系数和摩擦系数第71页
    3.4 本章小结第71-73页
第4章 复杂截面形状搅拌针的FSW数学模型第73-93页
    4.1 复杂截面形状搅拌针的特点第73-74页
    4.2 滑移网格技术的应用第74-76页
    4.3 几何模型和网格划分第76-78页
    4.4 控制方程第78页
    4.5 界面上的产热第78-79页
    4.6 界面上的材料流动速度第79-84页
    4.7 ST和TT搅拌头的滑移系数和摩擦系数第84-92页
        4.7.1 不同形状搅拌头的扭矩和受力第84-88页
        4.7.2 ST和TT搅拌头的测试-计算法第88-92页
    4.8 本章小结第92-93页
第5章 结果与讨论第93-125页
    5.1 模拟结果的初步分析第93-94页
    5.2 产热分布第94-103页
        5.2.1 界面上的产热第95-97页
        5.2.2 剪切层内的产热第97-103页
    5.3 温度分布第103-108页
    5.4 材料塑性流动第108-116页
        5.4.1 材料流动“快照”第108-109页
        5.4.2 搅拌头一个旋转周期内的材料流动第109-113页
        5.4.3 材料流动区域第113-116页
    5.5 实验验证第116-123页
        5.5.1 关键点的焊接热循环和最高温度第116-121页
        5.5.2 材料流动及焊缝横断面第121-123页
    5.6 本章小结第123-125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125-127页
    6.1 结论第125-126页
    6.2 展望第126-127页
参考文献第127-141页
致谢第141-143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已发表和撰写的论文第143-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与的科研项目第145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获奖情况第145-147页
附录第147-171页
附件第171页

论文共17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专四考试对英语教学的反拨作用研究
下一篇:miR-10b、RHOC在人胶质瘤中的表达及其对胶质瘤侵袭和转移影响的实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