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冶金工业论文--有色金属冶炼论文--重金属冶炼论文--铜论文

黄铜矿细菌浸出机理研究及其过程控制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8页
第1章 绪论第14-26页
    1.1 铜的性质及用途第14页
    1.2 铜矿资源分布概况第14-16页
        1.2.1 世界铜矿资源分布第14-15页
        1.2.2 我国铜资源概况第15-16页
    1.3 生物冶金的研究概况第16-18页
        1.3.1 生物冶金的发展第16-17页
        1.3.2 生物浸出的工艺第17-18页
    1.4 生物浸铜的研究现状第18-21页
        1.4.1 生物浸铜的应用现状第18-20页
        1.4.2 硫化铜矿的生物浸出第20-21页
        1.4.3 生物浸铜存在的问题第21页
    1.5 黄铜矿的生物浸出第21-25页
        1.5.1 黄铜矿生物浸出的现状第21页
        1.5.2 黄铜矿的生物浸出的作用机制第21-23页
        1.5.3 黄铜矿生物浸出的钝化现象第23-25页
    1.6 论文的研究意义与研究内容第25-26页
        1.6.1 论文的研究意义第25页
        1.6.2 论文的研究内容第25-26页
第2章 研究方法第26-34页
    2.1 试验原料第26页
        2.1.1 矿石样品第26页
        2.1.2 浸矿细菌和培养基第26页
    2.2 试验仪器与设备第26-27页
    2.3 测量方法第27-31页
        2.3.1 细菌计数方法第27-28页
        2.3.2 Cu~(2+)浓度的测定第28-29页
        2.3.3 Fe~(2+)浓度的测定第29页
        2.3.4 全铁的测定第29-30页
        2.3.5 矿石粒度的测定第30页
        2.3.6 矿石物相的检测第30-31页
    2.4 试验方法第31-34页
        2.4.1 ASH-07菌生长条件研究试验第31页
        2.4.2 硫化铜矿细菌浸出试验第31页
        2.4.3 块状硫化铜矿抛光片的制备第31页
        2.4.4 矿物表面动态腐蚀过程观察试验第31页
        2.4.5 矿物表面氧化膜微观形貌及截面厚度观察试验第31-32页
        2.4.6 矿物表面氧化膜成分检测试验第32-34页
第3章 浸矿细菌生长特性研究第34-52页
    3.1 浸矿细菌的性质第34-35页
        3.1.1 氧化亚铁硫杆菌第34页
        3.1.2 氧化亚铁微螺菌第34-35页
        3.1.3 氧化硫硫杆菌第35页
    3.2 初始pH值对ASH-07菌生长特性的影响第35-39页
        3.2.1 pH值变化第36页
        3.2.2 电位和细菌浓度变化第36-38页
        3.2.3 Fe~(2+)变化第38页
        3.2.4 试验结果分析第38-39页
    3.3 温度对ASH-07菌生长特性的影响第39-41页
    3.4 金属离子对ASH-07菌生长特性的影响第41-51页
        3.4.1 Cu~(2+)对浸矿细菌的影响第42-45页
        3.4.2 Zn~(2+)对浸矿细菌的影响第45-48页
        3.4.3 Ni~(2+)对浸矿细菌的影响第48-51页
        3.4.4 分析与讨论第51页
    3.5 本章小结第51-52页
第4章 黄铜矿表面的细菌吸附作用第52-66页
    4.1 概述第52页
    4.2 试验原料第52-53页
        4.2.1 试验菌种第52-53页
        4.2.2 矿石原料第53页
    4.3 吸附细菌浓度测定条件的研究第53-58页
        4.3.1 溶液配备第53-54页
        4.3.2 确定最佳测量条件第54-57页
        4.3.3 吸附细菌浓度标准曲线的绘制第57-58页
    4.4 黄铜矿表面细菌吸附的影响因素第58-64页
        4.4.1 矿石粒度第58-60页
        4.4.2 矿浆浓度第60-62页
        4.4.3 初始pH值第62-64页
        4.4.4 试验结果分析第64页
    4.5 本章小结第64-66页
第5章 黄铜矿表面生物氧化膜的形成过程第66-88页
    5.1 概述第66页
    5.2 试验原料及方法第66-67页
        5.2.1 粉末矿石浸出试验第66页
        5.2.2 块状矿石浸出试验第66-67页
    5.3 矿物表面氧化膜形貌分析第67-72页
        5.3.1 黄铜矿表面动态腐蚀过程观察第67-69页
        5.3.2 黄铜矿表面形貌与截面微观形貌观察第69-72页
    5.4 黄铜矿表面氧化膜成分分析第72-85页
        5.4.1 浸出初期第72-73页
        5.4.2 浸出中期第73页
        5.4.3 浸出后期第73-85页
    5.5 黄铜矿表面氧化膜形成过程模型第85-86页
    5.6 本章小结第86-88页
第6章 黄铜矿与斑铜矿生物浸出钝化机制的对比研究第88-100页
    6.1 概述第88页
    6.2 试验原料及方法第88-89页
        6.2.1 粉末矿石浸出试验第88-89页
        6.2.2 块状矿石浸出试验第89页
    6.3 黄铜矿与斑铜矿的晶体结构对比第89-90页
        6.3.1 黄铜矿的晶体结构第89页
        6.3.2 斑铜矿的晶体结构第89-90页
    6.4 黄铜矿与斑铜矿的细菌浸出结果第90-98页
        6.4.1 矿物表面动态腐蚀形貌观察第90-92页
        6.4.2 矿物表面微观形貌观察(SEM)和物相检测(XRD)第92-93页
        6.4.3 矿物表面氧化膜成分检测第93-98页
    6.5 分析与讨论第98-99页
    6.6 本章小结第99-100页
第7章 生物浸出过程中黄铜矿钝化的控制步骤第100-122页
    7.1 概述第100页
    7.2 试验材料及方法第100-101页
        7.2.1 强化浸出试验第100页
        7.2.2 条件控制试验第100-101页
    7.3 黄铜矿强化生物浸出的试验研究第101-108页
        7.3.1 黄铜矿强化浸出的最佳强度研究第101-102页
        7.3.2 强化浸出的机理研究第102-108页
        7.3.3 分析讨论第108页
    7.4 氧化膜生长的条件控制第108-120页
        7.4.1 氧化膜的生长条件分析第109-110页
        7.4.2 pH值对氧化膜形成的影响第110-117页
        7.4.3 氧化膜生长的控制步骤第117-119页
        7.4.4 分析讨论第119-120页
    7.5 本章小结第120-122页
第8章 结论第122-124页
参考文献第124-136页
致谢第136-138页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目录第138页

论文共138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仿人机器人运动控制和规划的若干问题研究
下一篇:厚板精轧机液压AGC系统液压回油管振动的分析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