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化视角下哈尔滨市马家沟河沿线改造策略研究
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第1章 绪论 | 第10-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0-12页 |
1.1.1 城市内河面临的严峻问题 | 第10-11页 |
1.1.2 生态化治理已成为大趋势 | 第11页 |
1.1.3 马家沟河的历史演变脉络 | 第11-12页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第12-13页 |
1.2.1 课题研究目的 | 第12页 |
1.2.2 课题研究意义 | 第12-13页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综述 | 第13-21页 |
1.3.1 国内关于城市内河的相关研究 | 第13-15页 |
1.3.2 国外关于城市内河的相关研究 | 第15-19页 |
1.3.3 马家沟河改造相关研究 | 第19-20页 |
1.3.4 国内外文献综述简析 | 第20-21页 |
1.4 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 第21-23页 |
1.4.1 相关概念界定 | 第21-22页 |
1.4.2 研究内容 | 第22-23页 |
1.5 研究方法与框架 | 第23-25页 |
1.5.1 研究方法 | 第23页 |
1.5.2 研究框架 | 第23-25页 |
第2章 城市内河生态化改造基础研究 | 第25-42页 |
2.1 城市内河的基础研究 | 第25-29页 |
2.1.1 城市内河的内涵 | 第25-26页 |
2.1.2 城市内河的形成与演变 | 第26页 |
2.1.3 城市内河的分类与特征 | 第26-27页 |
2.1.4 城市内河的生态功能和意义 | 第27-28页 |
2.1.5 我国城市内河存在的典型问题 | 第28-29页 |
2.2 城市内河与城市发展的相互关系 | 第29-31页 |
2.2.1 城市内河对城市发展的作用 | 第29-30页 |
2.2.2 城市发展对城市内河的影响 | 第30-31页 |
2.3 城市内河生态化改造相关理论 | 第31-33页 |
2.3.1 生态廊道理论 | 第31页 |
2.3.2 河流生态修复理论 | 第31-32页 |
2.3.3 设计结合自然理论 | 第32页 |
2.3.4 生态安全格局理论 | 第32-33页 |
2.4 城市内河生态化改造的实践 | 第33-41页 |
2.4.1 我国古代河流治理的经验借鉴 | 第33页 |
2.4.2 国内城市内河生态化改造实践 | 第33-36页 |
2.4.3 国外城市内河生态化改造实践 | 第36-41页 |
2.5 本章小结 | 第41-42页 |
第3章 哈尔滨马家沟河沿线调研分析 | 第42-59页 |
3.1 哈尔滨市水系情况 | 第42-44页 |
3.1.1 哈尔滨市自然条件 | 第42-43页 |
3.1.2 哈尔滨市水系统 | 第43页 |
3.1.3 哈尔滨市绿地系统 | 第43-44页 |
3.2 马家沟河沿线概况 | 第44-48页 |
3.2.1 马家沟河基本情况 | 第44-45页 |
3.2.2 马家沟河历史演变 | 第45-46页 |
3.2.3 马家沟改造情况 | 第46-47页 |
3.2.4 马家沟河近期改造方案 | 第47-48页 |
3.3 马家沟河现状生态调查 | 第48-54页 |
3.3.1 水体情况 | 第49-50页 |
3.3.2 土壤情况 | 第50页 |
3.3.3 植被情况 | 第50-51页 |
3.3.4 河床与堤岸情况 | 第51-52页 |
3.3.5 河道沿线景观情况 | 第52页 |
3.3.6 沿线土地与建筑情况 | 第52-54页 |
3.4 马家沟河生态图底分析 | 第54-55页 |
3.5 使用人群的评价调查 | 第55-56页 |
3.6 马家沟河现状问题分析 | 第56-58页 |
3.7 本章小结 | 第58-59页 |
第4章 哈尔滨马家沟河沿线改造策略 | 第59-78页 |
4.1 马家沟河生态化改造的原则 | 第59-61页 |
4.1.1 整体系统性原则 | 第59-60页 |
4.1.2 亲自然生态原则 | 第60-61页 |
4.1.3 生物多样性原则 | 第61页 |
4.1.4 寒地适应性原则 | 第61页 |
4.2 流域宏观层面策略 | 第61-66页 |
4.2.1 水系生态安全格局构建 | 第61-62页 |
4.2.2 雨洪调蓄系统规划 | 第62-64页 |
4.2.3 周围土地利用管控 | 第64-66页 |
4.3 河道中观层面策略 | 第66-70页 |
4.3.1 生态岸线系统规划 | 第66-68页 |
4.3.2 气候防护系统规划 | 第68页 |
4.3.3 景观廊道系统规划 | 第68-69页 |
4.3.4 开放空间系统规划 | 第69-70页 |
4.4 微观层面策略 | 第70-75页 |
4.4.1 生态驳岸设计 | 第70-72页 |
4.4.2 植物种植设计 | 第72页 |
4.4.3 雨雪收集设计 | 第72-73页 |
4.4.4 人工湿地与生态浮岛设计 | 第73-74页 |
4.4.5 水系子槽与生态涵洞设计 | 第74-75页 |
4.5 实施与管理 | 第75-76页 |
4.5.1 实施手段 | 第75-76页 |
4.5.2 分期实施 | 第76页 |
4.5.3 公众参与 | 第76页 |
4.5.4 多部门协作 | 第7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结论 | 第78-79页 |
参考文献 | 第79-84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其它成果 | 第84-86页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