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1-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1-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2-14页 |
1.3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 | 第14-15页 |
2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及实验验证 | 第15-27页 |
2.1 数值模拟计算方法 | 第15-20页 |
2.1.1 研究对象 | 第15-17页 |
2.1.2 物理模型的简化假设 | 第17-18页 |
2.1.3 数值模拟的基本控制方程 | 第18-19页 |
2.1.4 湍流模型 | 第19页 |
2.1.5 辐射模型 | 第19页 |
2.1.6 网格无关性验证 | 第19-20页 |
2.2 实验研究 | 第20-25页 |
2.2.1 物理模型 | 第20-21页 |
2.2.2 实验测点布置 | 第21-22页 |
2.2.3 实验仪器及测量方法 | 第22-24页 |
2.2.4 实验结果 | 第24-25页 |
2.3 数值模拟方法的验证 | 第25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5-27页 |
3 无人体羽流作用下的混合对流流场的特性研究 | 第27-47页 |
3.1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7-29页 |
3.1.1 网格生成 | 第28页 |
3.1.2 湍流模型的选择 | 第28-29页 |
3.1.3 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29页 |
3.2 热源强度和送风速度的影响 | 第29-37页 |
3.2.1 混合对流的流动特征 | 第29-34页 |
3.2.2 混合对流的流动机理 | 第34-37页 |
3.3 送风温度的影响 | 第37-41页 |
3.3.1 混合对流的流动特性 | 第37-40页 |
3.3.2 混合对流的流动机理 | 第40-41页 |
3.4 背景温度的影响 | 第41-45页 |
3.4.1 混合对流的流动特性 | 第41-44页 |
3.4.2 混合对流的流动机理 | 第44-45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4 顶送风方式与面热源作用下的人体局部微环境特性研究 | 第47-83页 |
4.1 物理模型的建立与边界条件的设置 | 第47页 |
4.2 热源强度和送风速度对人体局部环境的影响 | 第47-59页 |
4.2.1 混合对流流场特性 | 第48-51页 |
4.2.2 热源热特性 | 第51-52页 |
4.2.3 人体热特性 | 第52-59页 |
4.3 热源直径对人体局部环境的影响 | 第59-66页 |
4.3.1 混合对流流场特性 | 第59-61页 |
4.3.2 热源热特性 | 第61-62页 |
4.3.3 人体热特性 | 第62-66页 |
4.4 送风温度对人体局部环境的影响 | 第66-74页 |
4.4.1 混合对流流场特性 | 第66-68页 |
4.4.2 热源热特性 | 第68-69页 |
4.4.3 人体热特性 | 第69-74页 |
4.5 背景温度对人体局部环境的影响 | 第74-82页 |
4.5.1 混合对流流场特性 | 第74-76页 |
4.5.2 热源热特性 | 第76-77页 |
4.5.3 人体热特性 | 第77-82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82-83页 |
5 局部微环境控制优化 | 第83-99页 |
5.1 引言 | 第83页 |
5.2 降低次生辐射作用 | 第83-85页 |
5.3 加设辐射隔热板 | 第85-97页 |
5.3.1 物理模型及边界条件 | 第85-86页 |
5.3.2 送风速度的影响 | 第86-92页 |
5.3.3 辐射板温度的影响 | 第92-97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97-99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99-101页 |
6.1 研究结论 | 第99-100页 |
6.2 展望 | 第100-101页 |
致谢 | 第101-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0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