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序言 | 第11-13页 |
第一章 综述 | 第13-19页 |
1.1 肿瘤及肿瘤的研究 | 第13-15页 |
1.1.1 肿瘤的介绍 | 第13页 |
1.1.2 肿瘤的发病机制 | 第13-14页 |
1.1.3 肿瘤与免疫 | 第14-15页 |
1.1.4 抗肿瘤药物研究进展 | 第15页 |
1.2 组分中药 | 第15-19页 |
1.2.1 组分中药的介绍 | 第15-16页 |
1.2.2 组分中药的研究现状 | 第16-17页 |
1.2.3 组分中药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 第17-18页 |
1.2.4 组分中药发展的展望 | 第18-19页 |
第二章 三个单体的介绍及其在斑蝥代谢液中的配比研究 | 第19-26页 |
2.1 引言 | 第19页 |
2.2 实验材料 | 第19页 |
2.2.1 主要试剂与样品 | 第19页 |
2.2.2 主要仪器 | 第19页 |
2.3 实验方法 | 第19-20页 |
2.3.1 以活性为导向从斑蝥代谢液各部位提取分离活性单体 | 第19页 |
2.3.2 留样斑蝥代谢液的原制备工艺 | 第19-20页 |
2.3.3 三个单体化合物在斑蝥代谢液中的配比研究方法 | 第20页 |
2.4 实验结果 | 第20-24页 |
2.4.1 选取的活性相对最强的三个化合物的介绍 | 第20-22页 |
2.4.2 三个单体化合物在斑蝥代谢液中的配比结果 | 第22-24页 |
2.5 讨论 | 第24-26页 |
第三章 三个单体及有效组分的体外抗肿瘤活性研究 | 第26-36页 |
3.1 引言 | 第26页 |
3.2 实验材料 | 第26-27页 |
3.2.1 细胞株 | 第26-27页 |
3.2.2 主要试剂及耗材 | 第27页 |
3.2.3 主要仪器 | 第27页 |
3.3 实验方法 | 第27-28页 |
3.3.1 细胞试药的制备 | 第27页 |
3.3.2 细胞株的复苏、培养及冻存 | 第27-28页 |
3.4 实验结果 | 第28-34页 |
3.4.1 药物对各细胞株的增殖抑制作用 | 第28-33页 |
3.4.2 药物对各细胞株的IC50值 | 第33-34页 |
3.5 讨论 | 第34-36页 |
第四章 有效组分诱导肺癌细胞凋亡的初步研究 | 第36-43页 |
4.1 引言 | 第36页 |
4.2 实验材料 | 第36-37页 |
4.2.1 受试药物 | 第36页 |
4.2.2 细胞株 | 第36页 |
4.2.3 主要试剂 | 第36页 |
4.2.4 主要仪器 | 第36-37页 |
4.3 实验方法 | 第37-38页 |
4.3.1 改良瑞-姬染色法检测有效组分对A549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37页 |
4.3.2 AnnexinV/PI双染色法检测有效组分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7页 |
4.3.3 DNA含量检测法检测有效组分引起A549细胞凋亡的时期 | 第37-38页 |
4.4 实验结果 | 第38-41页 |
4.4.1 有效组分对A549细胞形态变化的影响 | 第38-39页 |
4.4.2 有效组分对A549细胞凋亡的影响 | 第39-40页 |
4.4.3 有效组分引起A549细胞凋亡的时期 | 第40-41页 |
4.5 讨论 | 第41-43页 |
第五章 有效组分的急性毒性试验 | 第43-48页 |
5.1 引言 | 第43页 |
5.2 实验材料 | 第43页 |
5.2.1 受试药物及试剂 | 第43页 |
5.2.2 仪器 | 第43页 |
5.2.3 动物及相关材料 | 第43页 |
5.3 实验方法 | 第43-45页 |
5.3.1 药品的准备 | 第43-44页 |
5.3.2 急性毒性实验 | 第44-45页 |
5.4 实验结果 | 第45-47页 |
5.4.1 小鼠毒性反应症状及出现的时间 | 第45-46页 |
5.4.2 死亡率及剂量与反应的关系 | 第46-47页 |
5.5 讨论 | 第47-48页 |
第六章 有效组分对小鼠腹水瘤的作用研究 | 第48-56页 |
6.1 引言 | 第48页 |
6.2 实验材料 | 第48-49页 |
6.2.1 受试药物 | 第48页 |
6.2.2 细胞株与动物 | 第48页 |
6.2.3 主要试剂 | 第48-49页 |
6.2.4 主要仪器 | 第49页 |
6.3 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6.3.1 腹水瘤模型的建立 | 第49页 |
6.3.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49-50页 |
6.3.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50页 |
6.3.4 数据处理 | 第50页 |
6.4 实验结果 | 第50-55页 |
6.4.1 一般状况的观察 | 第50-51页 |
6.4.2 腹水瘤的测定结果 | 第51-52页 |
6.4.3 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52-53页 |
6.4.4 小鼠血清IL-2 和TNF-α的测定结果 | 第53-55页 |
6.5 讨论 | 第55-56页 |
第七章 有效组分对小鼠肺癌实体瘤作用的研究 | 第56-68页 |
7.1 引言 | 第56页 |
7.2 实验材料 | 第56-57页 |
7.2.1 受试药物 | 第56页 |
7.2.2 细胞株与动物 | 第56页 |
7.2.3 主要试剂 | 第56-57页 |
7.2.4 主要仪器 | 第57页 |
7.3 实验方法 | 第57-59页 |
7.3.1 Lewis小鼠肺癌实体瘤模型的建立 | 第57-58页 |
7.3.2 实验分组及给药 | 第58页 |
7.3.3 观测指标及检测方法 | 第58-59页 |
7.3.4 数据处理 | 第59页 |
7.4 实验结果 | 第59-66页 |
7.4.1 一般状况的观察 | 第59-60页 |
7.4.2 肿瘤重量的测定结果 | 第60-61页 |
7.4.3 胸腺指数和脾脏指数的测定结果 | 第61-62页 |
7.4.4 小鼠脾淋巴细胞增殖的测定结果 | 第62-64页 |
7.4.5 小鼠血清中IL-2 和TNF-α的测定结果 | 第64-65页 |
7.4.6 小鼠血清中IFN?的测定结果 | 第65-66页 |
7.5 讨论 | 第66-68页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第68-70页 |
8.1 结论 | 第68-69页 |
8.2 展望 | 第69-70页 |
参考文献 | 第70-7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6-77页 |
缩写词注释 | 第77-78页 |
致谢 | 第7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