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7-15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7-8页 |
1.1.1 研究背景 | 第7-8页 |
1.1.2 研究意义 | 第8页 |
1.2 国内外文献综述 | 第8-12页 |
1.2.1 关于跨境区域合作的概念研究 | 第8-9页 |
1.2.2 从空间地理学的角度研究跨境经济合作 | 第9页 |
1.2.3 从政府合作的角度研究跨境经济合作 | 第9-10页 |
1.2.4 从经济合作的角度研究跨境经济合作 | 第10-11页 |
1.2.5 简要评价 | 第11-12页 |
1.3 研究思路及方法 | 第12-13页 |
1.3.1 研究思路 | 第12-13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3页 |
1.4 创新点及不足之处 | 第13-15页 |
第二章 相关理论基础 | 第15-19页 |
2.1 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 | 第15-16页 |
2.2 地缘经济理论 | 第16-18页 |
2.3 区域经济增长极理论 | 第18-19页 |
第三章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的国际环境分析 | 第19-26页 |
3.1 地理资源环境 | 第19-20页 |
3.2 政治外交环境 | 第20-21页 |
3.3 经济贸易环境 | 第21-24页 |
3.3.1 中蒙俄经济发展现状 | 第21-22页 |
3.3.2 中蒙俄贸易发展现状 | 第22-24页 |
3.4 社会文化环境 | 第24-26页 |
第四章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的基础及障碍 | 第26-34页 |
4.1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发展现状 | 第26页 |
4.2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基础 | 第26-30页 |
4.2.1 经济贸易发展趋势良好 | 第26-27页 |
4.2.2 投资力度逐步加强 | 第27-28页 |
4.2.3 基础设施建设稳步推进 | 第28-29页 |
4.2.4 通关便利化程度加深 | 第29-30页 |
4.3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存在的障碍 | 第30-34页 |
4.3.1 贸易合作层次不高且结构失衡 | 第30-31页 |
4.3.2 投资环境仍需继续改善 | 第31-32页 |
4.3.3 对接口岸基础设施发展不足 | 第32页 |
4.3.4 现代化物流发展水平有待提高 | 第32-34页 |
第五章 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的实证分析 | 第34-41页 |
5.1 模型建立与指标选取 | 第34页 |
5.2 VAR模型分析 | 第34-40页 |
5.2.1 ADF平稳性检验 | 第34-35页 |
5.2.2 格兰杰因果检验 | 第35-36页 |
5.2.3 脉冲响应 | 第36-39页 |
5.2.4 方差分解 | 第39-40页 |
5.3 结论 | 第40-41页 |
第六章 推进满洲里跨境经济合作的对策建议 | 第41-50页 |
6.1 加速政府对接工作,明确协调机制 | 第41-42页 |
6.1.1 尽快推进三国政府的对接工作 | 第41页 |
6.1.2 成立中俄蒙跨境经济合作区筹备工作委员会 | 第41-42页 |
6.2 深化贸易合作,扩大贸易规模 | 第42-44页 |
6.2.1 扩大货物贸易规模 | 第42-43页 |
6.2.2 拓展满洲里地区的服务贸易 | 第43页 |
6.2.3 深化国际间贸易合作水平 | 第43-44页 |
6.3 改善投资环境,促进产能发展 | 第44-46页 |
6.3.1 给予必要的政策支持,放松市场准入条件 | 第44-45页 |
6.3.2 加大对重点产业、新兴产业的培育力度 | 第45页 |
6.3.3 拓宽融资渠道开展金融服务 | 第45-46页 |
6.4 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实现互联互通 | 第46-48页 |
6.4.1 加速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发展跨境电商平台 | 第46-47页 |
6.4.2 通道与节点的互联互通是建设重点 | 第47页 |
6.4.3 加速通关便利化进程 | 第47-48页 |
6.5 积极开展人文交流,做好宣传工作 | 第48-50页 |
参考文献 | 第50-54页 |
个人简介及攻读学位期间获得成果目录清单 | 第54-55页 |
致谢 | 第5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