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1 绪论 | 第10-18页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第10-11页 |
1.2 研究进展 | 第11-15页 |
1.2.1 国外研究进展 | 第11-13页 |
1.2.2 国内的研究进展 | 第13-15页 |
1.3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8页 |
1.3.1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5-16页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16-18页 |
2 研究区概况 | 第18-22页 |
2.1 自然环境概况 | 第18-19页 |
2.1.1 地理位置 | 第18页 |
2.1.2 地质地貌 | 第18-19页 |
2.1.3 气候特征 | 第19页 |
2.1.4 水文状况 | 第19页 |
2.1.5 植被概况 | 第19页 |
2.1.6 水土流失情况 | 第19页 |
2.2 经济社会概况 | 第19-22页 |
2.2.1 人口及分布 | 第19-20页 |
2.2.2 经济发展状况 | 第20-22页 |
3 水源地河南段水质现状评价 | 第22-46页 |
3.1 评价标准和指标 | 第22-23页 |
3.2 评价方法 | 第23页 |
3.3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23-38页 |
3.3.1 陶岔渠首和丹江口库区的水质状况 | 第24-26页 |
3.3.2 水质指标浓度变化趋势分析 | 第26-34页 |
3.3.2.1 趋势检验结果 | 第27-28页 |
3.3.2.2 各监测指标值十年变化趋势图及分析 | 第28-30页 |
3.3.3.4 丹江口库区及渠首年际综合水质评价结果 | 第30-34页 |
3.3.3 水源地河南段水质年内变化特征分析 | 第34-38页 |
3.4 污染源分析 | 第38-46页 |
3.4.1 点源污染结构分析 | 第38-40页 |
3.4.2 面源污染总量分析 | 第40-41页 |
3.4.3 面源污染途径分析 | 第41-44页 |
3.4.4 水源地污染源特征分析 | 第44-46页 |
4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安全评价 | 第46-66页 |
4.1 生态安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6-49页 |
4.1.1 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 第46-47页 |
4.1.2 指标体系的建立 | 第47-48页 |
4.1.3 评价指标的分析 | 第48-49页 |
4.2 生态安全评价方法及模型 | 第49-58页 |
4.2.1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 | 第49-56页 |
4.2.1.1 层次结构模型 | 第49-51页 |
4.2.1.2 构建判断矩阵 | 第51-53页 |
4.2.1.3 层次单排序及一致性检验 | 第53-55页 |
4.2.1.5 权重计算结果 | 第55-56页 |
4.2.2 构建隶属度评价矩阵 | 第56-58页 |
4.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生态系统健康评价 | 第58-66页 |
4.3.1 评价标准的确定 | 第58-60页 |
4.3.2 判断矩阵的确立 | 第60-61页 |
4.3.3 模糊综合评价 | 第61-63页 |
4.3.4 评价结果与分析 | 第63-66页 |
4.3.4.1 水源地生态安全的主要影响因子 | 第63-64页 |
4.3.4.2 水源地生态现状 | 第64页 |
4.3.4.3 水源地生态健康评价结果 | 第64-66页 |
5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段生态环境问题及保护措施研究 | 第66-72页 |
5.1 水源地河南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 第66-68页 |
5.2 水源地河南段生态环境建设现状 | 第68-69页 |
5.3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水源地河南段生态环境发展对策和建议 | 第69-72页 |
5.3.1 推进生态建设,确保水源地生态安全 | 第69页 |
5.3.2 加强环境的整治工作 | 第69-70页 |
5.3.2.1 对工业污染进行防治 | 第69-70页 |
5.3.2.2 对农业面源污染进行治理 | 第70页 |
5.3.2.3 加强生活污染的治理 | 第70页 |
5.3.3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产业的全面升级 | 第70页 |
5.3.4 合理的利用资源,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 第70-71页 |
5.3.5 加快水土保持的治理 | 第71页 |
5.3.6 加快水源地保护的立法工作和应急监管能力 | 第71-72页 |
6 结论与展望 | 第72-74页 |
6.1 结论 | 第72页 |
6.2 展望 | 第72-74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74-76页 |
论文发表情况 | 第74-76页 |
致谢 | 第76-78页 |
参考文献 | 第78-8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