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1 绪论 | 第9-25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9-13页 |
1.1.1“新农村建设”与“城镇化建设” | 第9页 |
1.1.1.1“新农村建设” | 第9页 |
1.1.1.2“城镇化建设” | 第9页 |
1.1.2 新农村建设与“美丽乡村”建设兴起 | 第9-11页 |
1.1.3 现代建筑与乡土建筑之争 | 第11-13页 |
1.2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 | 第13-15页 |
1.2.1 研究方法 | 第13-15页 |
1.2.1.1 文献研究法 | 第13页 |
1.2.1.2 案例分析法 | 第13页 |
1.2.1.3 调查研究法 | 第13-14页 |
1.2.1.4 比较分析法 | 第14-15页 |
1.3 研究路线图 | 第15-16页 |
1.4 概念辨析与相关理论 | 第16-25页 |
1.4.1 概念辨析 | 第16-18页 |
1.4.1.1 农房自主建造 | 第16-17页 |
1.4.1.2 农村现代化和城镇化 | 第17-18页 |
1.4.2 相关理论 | 第18-25页 |
1.4.2.1 建筑的地域性 | 第18-21页 |
1.4.2.2 美丽乡村建设理论 | 第21-22页 |
1.4.2.3 城乡一体化理论 | 第22-23页 |
1.4.2.4 乡土建筑 | 第23-25页 |
2 国内外相关案例及研究 | 第25-33页 |
2.1 国外优秀农村建造模式 | 第25-28页 |
2.1.1 德国巴伐利亚模式 | 第25-26页 |
2.1.2 日本“一村一品”运动 | 第26-27页 |
2.1.3 韩国新农村建设运动 | 第27-28页 |
2.2 国内农房建造模式及经典案例 | 第28-31页 |
2.2.1 农户自行建房模式 | 第28-29页 |
2.2.2 合作建房模式 | 第29-30页 |
2.2.2.1 合作建房模式的特点 | 第29页 |
2.2.2.2 合作建房模式的缺陷 | 第29-30页 |
2.2.3 产业化建房模式 | 第30-31页 |
2.3 农房自建相关法律法规 | 第31-33页 |
3 杭州地区农村建设及背景研究 | 第33-40页 |
3.1 我国传统村落主要特点 | 第33-34页 |
3.1.1 自由的建设方式 | 第33页 |
3.1.2 自发的发展过程 | 第33页 |
3.1.3 自然有机的布局 | 第33-34页 |
3.2 新农村建设中民居建筑存在的问题 | 第34-36页 |
3.2.1 特色丢失,造型难看 | 第34页 |
3.2.2 观念落后,摒弃传统 | 第34-35页 |
3.2.3 建筑质量问题严重 | 第35-36页 |
3.3 杭州地区新农村建设特点及主要问题 | 第36-40页 |
3.3.1 杭州地区新农村住宅建设的现状 | 第36-37页 |
3.3.2 新农村住房建设改革模式 | 第37-38页 |
3.3.2.1 农民集资合作建房模式 | 第37-38页 |
3.3.2.2 集体—开发商合作开发模式 | 第38页 |
3.3.2.3 开发商定向开发建设模式 | 第38页 |
3.3.3 村庄分散发展,土地占有量大,利用率低 | 第38-39页 |
3.3.4 农村居住环境恶化 | 第39页 |
3.3.5 按照城市模式发展,丧失乡村特色 | 第39-40页 |
4 对农房自主营建的有限干预主体及其影响机制运作 | 第40-66页 |
4.1 政府干预 | 第40-42页 |
4.1.1 以建设规划建议的指导意见 | 第40-41页 |
4.1.1.1 总体要求 | 第41页 |
4.1.1.2 提高村庄规划设计水平 | 第41页 |
4.1.1.3 高度重视农房设计工作 | 第41页 |
4.1.1.4 提高村庄规划设计和农房设计保障水平 | 第41页 |
4.1.2 政府推荐农房标准样式 | 第41-42页 |
4.2 职业建筑师引导下的农房建设 | 第42-51页 |
4.2.1 建筑师与新农村建设的关系 | 第42-44页 |
4.2.2 案例分析 | 第44-50页 |
4.2.2.1 文村村改造 | 第44-47页 |
4.2.2.2 东梓关村改造 | 第47-50页 |
4.2.3 小结 | 第50-51页 |
4.3 高等院校参与引导下的农房建设 | 第51-66页 |
4.3.1 余杭区小古城村改造 | 第52-66页 |
4.3.1.1 设计要求 | 第52页 |
4.3.1.2 前期考察 | 第52-56页 |
4.3.1.3 方案设计阶段 | 第56-58页 |
4.3.1.4 参赛展板设计 | 第58-61页 |
4.3.1.5 设计细节展示 | 第61-66页 |
5 结语 | 第66-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2页 |
个人简介 | 第72-73页 |
致谢 | 第7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