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3-4页 |
| Abstract | 第4-5页 |
| 导论 | 第8-16页 |
| (一)选题缘由及意义 | 第8页 |
| (二)现有资料与研究综述 | 第8-12页 |
| 1、白地纳西族民族民间乐舞研究 | 第9-10页 |
| 2、口述史及民族志的研究 | 第10-11页 |
| 3、“阿卡巴拉”的相关研究 | 第11-12页 |
| (三)方法与创新点 | 第12-13页 |
| (四)相关概念 | 第13-14页 |
| 1、乡土社会 | 第13-14页 |
| 2、公共视野 | 第14页 |
| (五)田野点描述 | 第14-16页 |
| 一、白地纳西族“阿卡巴拉”的自然历史背景与人文元素 | 第16-22页 |
| (一)自然历史背景 | 第16-18页 |
| 1、自然地理环境 | 第16-17页 |
| 2、历史与传说 | 第17-18页 |
| (二)“阿卡巴拉”人文元素的构成 | 第18-22页 |
| 1、宗教信仰 | 第18-19页 |
| 2、服饰特征 | 第19-20页 |
| 3、乐舞文化 | 第20-22页 |
| 二、传承与传播境阈中的“阿卡巴拉” | 第22-31页 |
| (一)节庆中的乡土传承 | 第22-26页 |
| 1、二月八——祭龙仪式的发生场域 | 第22-25页 |
| 2、民俗婚庆的构成与记忆 | 第25-26页 |
| (二)公共传播的发展现状 | 第26-31页 |
| 1、传播的方式与内容 | 第27-28页 |
| 2、传播的类型及历程 | 第28-31页 |
| 三、“呀哩哩”与“阿卡巴拉”的演变与对构建 | 第31-40页 |
| (一)关于“呀哩哩”与“阿卡巴拉” | 第31-32页 |
| 1、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呀哩哩” | 第31-32页 |
| 2、20世纪90年代以后形成的“阿卡巴拉” | 第32页 |
| (二)“阿卡巴拉”称谓演变及原因透析 | 第32-36页 |
| 1、乡土社会说 | 第33-35页 |
| 2、公共视野说 | 第35-36页 |
| (三)“阿卡巴拉”体现的文化身份观 | 第36-38页 |
| 1、族群文化认同观 | 第36-37页 |
| 2、地方文化认同观 | 第37-38页 |
| (四)建构个人社会及公共社会文化 | 第38-40页 |
| 结语 | 第40-41页 |
| 致谢 | 第41-42页 |
| 参考文献 | 第42-44页 |
| 附录 | 第44-46页 |
| 个人简历 | 第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