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干光通信的关键技术研究
摘要 | 第5-6页 |
Abstract | 第6页 |
缩略词 | 第13-14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4-18页 |
1.1 课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 第14-15页 |
1.2 课题研究现状 | 第15-16页 |
1.3 论文组织结构 | 第16-18页 |
第二章 相干光通信系统 | 第18-28页 |
2.1 相干光通信系统模型 | 第18-19页 |
2.2 马赫增德尔调制器 | 第19-22页 |
2.2.1 马赫增德尔调制器原理 | 第19-21页 |
2.2.2 利用马赫增德尔调制器进行IQ正交调制 | 第21-22页 |
2.3 零差接收机原理 | 第22-26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6-28页 |
第三章 单载波相干检测及其关键技术 | 第28-50页 |
3.1 相干光无线通信算法 | 第28-29页 |
3.2 偏振合并 | 第29-30页 |
3.2.1 偏振合并参数 | 第29-30页 |
3.2.2 最大比合并 | 第30页 |
3.3 正交归一化 | 第30-33页 |
3.3.2 Gram-Schmidt正交化过程 | 第32页 |
3.3.3 正交化结果 | 第32-33页 |
3.4 反馈式时钟同步算法 | 第33-44页 |
3.4.2 插值滤波器 | 第35-38页 |
3.4.3 定时误差检测器 | 第38-41页 |
3.4.4 环路滤波器 | 第41-42页 |
3.4.5 控制单元 | 第42-43页 |
3.4.6 时钟同步结果 | 第43-44页 |
3.5 载波恢复 | 第44-48页 |
3.5.1 频偏补偿 | 第44-46页 |
3.5.2 相位恢复 | 第46-48页 |
3.5.3 载波恢复结果 | 第48页 |
3.6 本章小结 | 第48-50页 |
第四章 硬件平台搭建 | 第50-68页 |
4.1 硬件系统结构 | 第50-51页 |
4.2 激光器 | 第51-57页 |
4.2.1 参数选择 | 第51-54页 |
4.2.2 物理接口 | 第54-56页 |
4.2.3 控制接口 | 第56-57页 |
4.3 IQ调制器 | 第57-61页 |
4.3.1 偏压控制电路 | 第58-60页 |
4.3.2 PD信号放大电路 | 第60-61页 |
4.4 零差接收机外围电路 | 第61-63页 |
4.5 其他模块和设备 | 第63-66页 |
4.5.1 AWG | 第63页 |
4.5.2 信号激光器 | 第63-64页 |
4.5.3 RF驱动信号放大模块 | 第64页 |
4.5.4 自动偏压控制模块 | 第64-65页 |
4.5.5 准直镜和全息扩散片 | 第65-66页 |
4.5.6 EDFA | 第66页 |
4.5.7 采样示波器 | 第66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6-68页 |
第五章 系统测试 | 第68-78页 |
5.1 器件和设备调试 | 第68-70页 |
5.1.2 MZM偏置点设置 | 第68-70页 |
5.1.3 接收端耦合器对准 | 第70页 |
5.2 光功率与光谱 | 第70-71页 |
5.3 时域信号波形 | 第71-74页 |
5.4 传输性能测试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8页 |
第六章 总结与展望 | 第78-80页 |
6.1 总结 | 第78-79页 |
6.2 展望 | 第79-80页 |
致谢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6页 |
作者简介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