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5-7页 |
ABSTRACT | 第7-9页 |
引言 | 第13-22页 |
第一章 决议不成立的法理基础 | 第22-47页 |
一、决议的一般法理 | 第22-28页 |
(一)决议的基本性质 | 第22-24页 |
(二)决议的特殊性 | 第24-27页 |
(三)小结 | 第27-28页 |
二、决议的效力 | 第28-36页 |
(一)决议的效力来源 | 第28-35页 |
(二)决议的效力内容 | 第35-36页 |
三、决议的效力瑕疵制度 | 第36-47页 |
(一)区别“民事法律行为”的决议效力瑕疵制度 | 第37-38页 |
(二)效力瑕疵制度立法模式 | 第38-42页 |
(三)我国的选择 | 第42-47页 |
第二章“三分法”下决议不成立的规范分析 | 第47-75页 |
一、决议无效与决议可撤销、不成立的区分 | 第48-50页 |
(一)可撤销决议与不成立决议之共性 | 第48-49页 |
(二)无效决议与可撤销决议之不同 | 第49-50页 |
二、决议可撤销与决议不成立的区分 | 第50-58页 |
(一)实践态度迥异 | 第53-54页 |
(二)价值取向不同 | 第54-58页 |
三、决议不成立的类型独立化价值 | 第58-75页 |
(一)召集权人 | 第58-60页 |
(二)召集通知 | 第60-65页 |
(三)表决方式 | 第65-75页 |
第三章 决议不成立的实证研究 | 第75-104页 |
一、决议不成立案涉事由 | 第76-77页 |
二、会议召集 | 第77-86页 |
(一)召集权人未依法作出召集决定 | 第77-79页 |
(二)无召集权人召集 | 第79-82页 |
(三)未依法履行召集通知义务 | 第82-86页 |
三、会议召开 | 第86-93页 |
(一)未实际召开 | 第86-88页 |
(二)不足法定或章程规定出席数 | 第88-90页 |
(三)会议主持瑕疵 | 第90-91页 |
(四)无会议记录 | 第91-93页 |
四、表决 | 第93-104页 |
(一)无表决权 | 第93-95页 |
(二)议案未经表决 | 第95-96页 |
(三)未达通过比例 | 第96-98页 |
(四)股东的非真实意思表示 | 第98-104页 |
第四章 决议不成立的适用情形构造——兼评《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诸版本的规定 | 第104-116页 |
一、《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诸版本分析 | 第104-109页 |
(一)诸版本《公司法司法解释(四)》草案沿革 | 第105-108页 |
(二)版本修改的合理性 | 第108-109页 |
二、决议不成立的适用情形构造 | 第109-116页 |
(一)适用情形之总结 | 第109-111页 |
(二)裁判规则之构造 | 第111-116页 |
结论 | 第116-118页 |
参考文献 | 第118-125页 |
附录 1:与公司相关的纠纷裁判统计表 | 第125-12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