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研究--以雷洋案为例
摘要 | 第3-5页 |
ABSTRACT | 第5-7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1-19页 |
一、研究缘起 | 第11页 |
二、研究目的及研究意义 | 第11-12页 |
(一) 研究目的 | 第11-12页 |
(二) 研究意义 | 第12页 |
三、研究综述 | 第12-18页 |
(一) 微博意见领袖研究综述 | 第12-15页 |
(二) 微博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研究综述 | 第15-17页 |
(三) 研究述评 | 第17-18页 |
四、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 第18页 |
五、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第二章 微博意见领袖参与"雷洋案"舆情的演变 | 第19-36页 |
一、多个舆论场的竞合与碰撞 | 第19-25页 |
(一) "标签化"传播个体诉求引爆舆情触发点 | 第19-21页 |
(二) 舆情主体主动披露信息促使微博舆情发酵 | 第21-23页 |
(三) 舆论倒逼机制引发更大的舆论风暴 | 第23-25页 |
二、微博意见领袖介入案件的必然性 | 第25-28页 |
(一) 微博意见领袖的概念与现状 | 第25-27页 |
(二) 陈有西律师成为意见领袖的必然性 | 第27-28页 |
三、微博意见领袖对舆情的介入与扭转舆论 | 第28-35页 |
(一) 陈有西微博对舆情的主导 | 第29-31页 |
(二) 媒体报道持续跟进扭转舆论关注焦点 | 第31-35页 |
小结 | 第35-36页 |
第三章 多元微博舆论场的意见博弈 | 第36-56页 |
一、官方与民间两个微博舆论场撕裂 | 第36-41页 |
(一) 中国特色的两个舆论场特征 | 第36-38页 |
(二) "塔西陀陷阱"与"阴谋论"并存 | 第38-41页 |
二、微博意见领袖:多种声音、多元表达 | 第41-47页 |
(一) 两种意见领袖之间意见对立 | 第41-44页 |
(二) 意见领袖争取民意的意见表达 | 第44-47页 |
三、传播法治观念:对外部压力的规避 | 第47-55页 |
(一) 技术因素遭遇政治压力的困境 | 第48-51页 |
(二) 传播法治观念的现实动因 | 第51-55页 |
小结 | 第55-56页 |
第四章 微博意见领袖舆论引导策略 | 第56-79页 |
一、对舆论场话题的议程设置 | 第56-63页 |
(一) 意见领袖的议程设置技巧 | 第56-60页 |
(二) 话题的连续性 | 第60-63页 |
二、与媒体平台互动扩大影响力 | 第63-69页 |
(一) 与传统媒体的互动 | 第63-66页 |
(二) 在其他媒体平台的发声 | 第66-69页 |
三、唤醒中产阶层的恐惧与焦虑 | 第69-73页 |
(一) 点燃中产阶层的恐惧感 | 第69-71页 |
(二) 唤醒中产阶层的焦虑与网络集聚 | 第71-73页 |
四、对公众议题的拓展 | 第73-78页 |
(一) 保障公民生命权的诉求 | 第73-75页 |
(二) 对警察执法权限的探讨 | 第75-76页 |
(三) 对于依法治国的期待 | 第76-78页 |
小结 | 第78-79页 |
第五章 微博意见领袖现实困境与建议 | 第79-87页 |
一、微博意见领袖的现实困境 | 第79-82页 |
(一) 外部多重因素的变化 | 第79-80页 |
(二) 意见领袖之间的博弈与互动 | 第80-81页 |
(三) 自身综合素养的特质 | 第81-82页 |
二、对意见领袖发挥自身积极作用的建议 | 第82-87页 |
(一) 法治化思维强化责任意识 | 第83页 |
(二) 扩大包容度,拓展言论多元化 | 第83-84页 |
(三) 自我约束,强调底线意识 | 第84-85页 |
(四) 参与线下活动,提升影响力 | 第85-87页 |
结语 | 第87-89页 |
参考文献 | 第89-93页 |
致谢 | 第93-96页 |
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9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