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数理科学和化学论文--化学论文--物理化学(理论化学)、化学物理学论文

新型亚微米沸石催化剂的制备及催化性能评价

摘要第5-7页
Abstract第7-9页
第1章 绪论第14-33页
    1.1 国内外柴油降凝技术概况第14-15页
        1.1.1 临氢降凝技术第14-15页
        1.1.2 非临氢降凝技术第15页
    1.2 非临氢降凝工艺应用前景第15-20页
        1.2.1 非临氢降凝工艺特点第15-16页
        1.2.2 临氢降凝与非临氢降凝比较第16-18页
        1.2.3 加氢精制-降凝-催化裂化联合加工第18-20页
    1.3 非临氢降凝催化反应机理第20-23页
        1.3.1 沸石的择形反应机理第20-21页
        1.3.2 异构脱蜡反应机理第21-23页
    1.4 非临氢降凝沸石基催化剂第23-25页
        1.4.1 质子化沸石催化剂第23-24页
        1.4.2 沸石合成化学第24-25页
    1.5 ZSM-35结构、合成及应用第25-27页
        1.5.1 ZSM-35孔结构第26页
        1.5.2 ZSM-35合成方法第26-27页
        1.5.3 ZSM-35催化应用第27页
    1.6 MCM-22结构、合成及应用第27-30页
        1.6.1 MCM-22孔结构第27-28页
        1.6.2 MCM-22合成方法第28-29页
        1.6.3 MCM-22催化应用第29-30页
    1.7 课题意义和研究路线第30-33页
        1.7.1 课题意义和研究目标第30-31页
        1.7.2 研究方案和拟解决关键问题第31页
        1.7.3 论文创新点第31-33页
第2章 MCM-22、ZSM-35亚微米沸石合成第33-56页
    2.1 引言第33页
    2.2 实验部分第33-34页
        2.2.1 实验原料及药品第34页
        2.2.2 实验第34页
        2.2.3 沸石结构与粒度表征第34页
    2.3 结果与讨论第34-54页
        2.3.1 亚微米ZSM-35合成第35-43页
        2.3.2 亚微米MCM-22沸石的合成第43-49页
        2.3.3 ZSM-35/MCM-22共结晶沸石合成第49-54页
    2.4 小结第54-56页
第3章 系列沸石催化剂的烯烃异构化性能第56-72页
    3.1 引言第56页
    3.2 实验部分第56-58页
        3.2.1 催化剂制备与表征第56-57页
        3.2.2 催化剂性能评价第57-58页
    3.3 结果与讨论第58-71页
        3.3.1 HF/γ-Al_2O_3和Mo/γ-Al_2O_3第58页
        3.3.2 高硅ZSM-11沸石催化剂第58-59页
        3.3.3 不同沸石催化性能比较第59-60页
        3.3.4 ZSM-35催化性能第60-64页
        3.3.5 MCM-22催化性能第64-68页
        3.3.6 典型沸石催化性能比较第68-71页
    3.4 小结第71-72页
第4章 亚微米沸石催化剂的制备第72-80页
    4.1 引言第72页
    4.2 试剂原料第72-73页
    4.3 设备第73页
    4.4 制备方法第73-76页
        4.4.1 ZSM-5生产流程第73-74页
        4.4.2 ZSM-35生产流程第74-75页
        4.4.3 催化剂生产流程第75-76页
    4.5 表征方法第76-77页
        4.5.1 X射线衍射法(XRD)第76页
        4.5.2 氮气物理吸附第76页
        4.5.3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第76-77页
    4.6 实验结果第77-78页
        4.6.1 合成沸石的XRD第77页
        4.6.2 ZSM-35含量对产品性能的影响第77-78页
        4.6.3 典型催化剂的物化性质第78页
    4.7 小结第78-80页
第5章 亚微米沸石催化剂非临氢降凝小试评价第80-107页
    5.1 引言第80-81页
    5.2 工艺流程第81-83页
        5.2.1 原料第81页
        5.2.2 试验规模第81页
        5.2.3 试验过程第81-82页
        5.2.4 工艺流程图第82-83页
    5.3 催化裂化柴油非临氢降凝小试评价第83-87页
        5.3.1 工艺条件与评价结果第83页
        5.3.2 反应温度和空速的影响第83-86页
        5.3.3 催化裂化柴油非临氢降凝操作条件优化第86-87页
    5.4 常三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小试评价第87-94页
        5.4.1 工艺条件与评价结果第88-92页
        5.4.2 常三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操作条件优化第92-94页
    5.5 减一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小试评价第94-98页
        5.5.1 工艺条件与评价结果第94页
        5.5.2 反应条件对柴油降凝的影响第94-96页
        5.5.3 减一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操作条件优化第96-98页
    5.6 加氢裂化尾油非临氢降凝小试评价第98-105页
        5.6.1 工艺条件与评价结果第98-104页
        5.6.2 加氢裂化尾油非临氢降凝操作条件优化第104-105页
    5.7 小结第105-107页
第6章 非临氢降凝的中试评价第107-119页
    6.1 引言第107页
    6.2 工艺流程第107-110页
        6.2.1 原料第107-108页
        6.2.2 试验规模第108页
        6.2.3 试验过程第108-109页
        6.2.4 工艺流程图第109页
        6.2.5 原料和产品性质分析标准第109-110页
    6.3 结果与讨论第110-118页
        6.3.1 催化裂化柴油非临氢降凝中试评价第110-111页
        6.3.2 常三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中试评价第111-113页
        6.3.3 减一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中试评价第113-115页
        6.3.4 加氢裂化尾油非临氢降凝中试评价第115-118页
    6.4 小结第118-119页
第7章 催化剂非临氢降凝的表观动力学第119-130页
    7.1 引言第119页
    7.2 非临氢降凝反应动力学实验第119-120页
    7.3 表观反应动力学模型的建立第120页
    7.4 催化裂化柴油非临氢降凝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20-123页
        7.4.1 模型参数估计第120-121页
        7.4.2 模型计算和预测第121-123页
    7.5 减一线馏分油非临氢降凝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23-126页
        7.5.1 模型参数估计第123-124页
        7.5.2 模型计算和预测第124-126页
    7.6 加氢裂化尾油非临氢降凝反应动力学模型第126-129页
        7.6.1 模型参数估计第126-127页
        7.6.2 模型计算和预测第127-129页
    7.7 小结第129-130页
第8章 结论第130-132页
参考文献第132-138页
致谢第138-139页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第139页

论文共1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球扁钢孔型设计及优化
下一篇:《山海经》神话思维在文创产品设计中的转化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