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燕史研究
| 中文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8页 |
| 绪论 | 第8-18页 |
| 第一章 慕容鲜卑的来源与迁徙 | 第18-38页 |
| 第一节 慕容鲜卑的名号与来源 | 第18-32页 |
| 一、慕容鲜卑的名号 | 第18-26页 |
| 二、慕容鲜卑来源及早期迁徙 | 第26-32页 |
| 第二节 慕容鲜卑的迁徙与兴起 | 第32-38页 |
| 一、莫护跋、木延时期的迁徙与发展 | 第32-35页 |
| 二、涉归时期的发展 | 第35-38页 |
| 第二章 前燕的兴衰及其与周边政权的关系 | 第38-85页 |
| 第一节 慕容鲜卑的兴起与前燕的建国 | 第38-59页 |
| 一、慕容魔时代鲜卑慕容部的发展 | 第38-49页 |
| 二、慕容皝的统治与前燕的建立 | 第49-59页 |
| 第二节 前燕入主中原及其兴衰 | 第59-85页 |
| 一、前燕南下逐鹿中原 | 第59-68页 |
| 二、前燕的极盛 | 第68-77页 |
| 三、前燕的衰亡 | 第77-85页 |
| 第三章 后燕与西燕的并立 | 第85-114页 |
| 第一节 后燕、西燕的复国与发展 | 第85-97页 |
| 一、前秦政权中的鲜卑慕容氏 | 第85-89页 |
| 二、后燕与西燕的复国与发展 | 第89-97页 |
| 第二节 后燕、西燕的兴衰 | 第97-114页 |
| 一、后燕的发展壮大与攻灭西燕 | 第97-106页 |
| 二、后燕的衰落与分裂 | 第106-114页 |
| 第四章 南燕与后、北燕国的并存 | 第114-144页 |
| 第一节 后燕、南燕的并存 | 第114-132页 |
| 一、后燕收缩龙城与南燕的建立 | 第114-120页 |
| 二、后燕的衰亡与南燕的发展 | 第120-132页 |
| 第二节 南燕的灭亡与北燕的兴衰 | 第132-144页 |
| 一、冯氏北燕的建立与东晋灭南燕 | 第132-137页 |
| 二、冯氏北燕的兴衰 | 第137-144页 |
| 第五章 五燕的政治制度 | 第144-197页 |
| 第一节 五燕的职官设置 | 第144-189页 |
| 一、前燕职官设置 | 第144-161页 |
| 二、后燕职官设置 | 第161-174页 |
| 三、西、南、北诸燕职官设置 | 第174-183页 |
| 四、五燕的选官制度 | 第183-185页 |
| 五、五燕职官制度的特点 | 第185-189页 |
| 第二节 前、后、北燕的"胡汉分治"机构 | 第189-197页 |
| 一、三燕时期统治少数民族的机构设置 | 第189-192页 |
| 二、三燕统治少数民族职官特点及其发展变化原因 | 第192-197页 |
| 第六章 五燕社会经济与文化 | 第197-236页 |
| 第一节 五燕的社会经济 | 第197-208页 |
| 一、五燕的农业 | 第197-202页 |
| 二、五燕的畜牧、渔猎、手工业及商业 | 第202-208页 |
| 第二节 五燕的社会文化 | 第208-228页 |
| 一、慕容鲜卑、五燕的风俗习惯 | 第208-215页 |
| 二、五燕的文化教育、史学与音乐 | 第215-219页 |
| 三、五燕的宗教信仰 | 第219-228页 |
| 第三节 五燕阶级、民族关系与慕容鲜卑的汉化 | 第228-236页 |
| 一、五燕的阶级、民族关系 | 第228-231页 |
| 二、慕容鲜卑的汉化及其民族观的演变 | 第231-236页 |
| 第七章 北朝以后的鲜卑慕容氏与冯氏 | 第236-248页 |
| 一、慕容鲜卑的去向 | 第236-237页 |
| 二、慕容鲜卑主体在北魏以后的发展轨迹 | 第237-239页 |
| 三、北魏以后慕容各支发展的基本线索 | 第239-243页 |
| 四、北魏以后豆卢—支发展的基本线索 | 第243-244页 |
| 五、北燕冯氏的发展变化 | 第244-248页 |
| 结论 | 第248-252页 |
| 参考文献 | 第252-274页 |
| 附录 | 第274-277页 |
| 科研成果 | 第277-278页 |
| 致谢 | 第278-279页 |
| 作者简介 | 第279-28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