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页 |
目录 | 第6-9页 |
第一章 导论 | 第9-20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9-12页 |
1.1.1 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 | 第9-10页 |
1.1.2 食品产业结构对食品安全影响的经验性观察 | 第10-12页 |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 | 第12-17页 |
1.2.1 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视角的研究 | 第12-13页 |
1.2.2 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视角的研究 | 第13-14页 |
1.2.3 从企业行为的角度的研究 | 第14页 |
1.2.4 从个体生产者行为的视角及评述 | 第14-16页 |
1.2.5 对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评述 | 第16-17页 |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 | 第17-18页 |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 | 第17页 |
1.3.2 研究方法 | 第17-18页 |
1.4 论文的内容与体系 | 第18页 |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 | 第18-20页 |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 | 第18-19页 |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 | 第19-20页 |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 | 第20-31页 |
2.1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 | 第20-21页 |
2.1.1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安全 | 第20页 |
2.1.2 产业组织结构与市场结构 | 第20-21页 |
2.1.2.1 产业 | 第20页 |
2.1.2.2 产业组织 | 第20-21页 |
2.1.2.3 产业组织结构与市场结构 | 第21页 |
2.1.2.4 产品质量、食品质量与质量绩效 | 第21页 |
2.2 产业组织理论及SCP分析框架 | 第21-23页 |
2.2.1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1页 |
2.2.2 SCP分析 | 第21-23页 |
2.2.2.1 SCP分析的基本框架 | 第21-22页 |
2.2.2.2 SCP分析的逻辑内涵 | 第22-23页 |
2.3 产业组织结构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3-29页 |
2.3.1 经营规模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3-27页 |
2.3.1.1 经营规模通过生产成本对质量绩效的影响 | 第24-25页 |
2.3.1.2 经营规模通过环境对质量绩效的影响 | 第25页 |
2.3.1.3 经营规模通过价格对质量绩效的影响 | 第25-26页 |
2.3.1.4 小结 | 第26-27页 |
2.3.2 纵向合作程度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7-28页 |
2.3.3 产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3.3.1 进入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8-29页 |
2.3.3.2 退出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9页 |
2.3.4 产品差异化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9页 |
2.4 本章小结:产业组织结构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 | 第29-31页 |
第三章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与问题 | 第31-47页 |
3.1 分析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 | 第31-32页 |
3.1.1 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型及食品生产的重要地位 | 第31页 |
3.1.2 食品生产与农业 | 第31页 |
3.1.3 产业集中度 | 第31-32页 |
3.2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现状与问题 | 第32-37页 |
3.2.1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国际比较 | 第34-36页 |
3.2.2 我国农业生产集中度的数值计算 | 第36-37页 |
3.3 我国食品产业纵向合作程度的现状和问题 | 第37-42页 |
3.3.1 农业生产的特性:专用性投资与不确定性高 | 第38-39页 |
3.3.2 农资行业的现状以及与农业的纵向合作程度分析 | 第39-40页 |
3.3.2.1 农药行业 | 第39页 |
3.3.2.2 饲料加工业 | 第39页 |
3.3.2.3 化肥行业 | 第39页 |
3.3.2.4 种子业 | 第39页 |
3.3.2.5 农机产业 | 第39-40页 |
3.3.3 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与农业之间的纵向合作程度分析 | 第40-42页 |
3.4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行业壁垒的状况与问题 | 第42-45页 |
3.4.1 我国农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 | 第43-44页 |
3.4.1.1 农户的经济性进入壁垒 | 第43页 |
3.4.1.2 工业及农业企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 | 第43-44页 |
3.4.2 我国农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 | 第44页 |
3.4.3 农业生产的退出壁垒 | 第44-45页 |
3.4.4 小结:农户的高退出壁垒导致了企业的高进入壁垒 | 第45页 |
3.5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的产品差别化现状与问题 | 第45-46页 |
3.5.1 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农产品差异化 | 第45-46页 |
3.5.2 经济条件影响下的差别化 | 第46页 |
3.6 小结: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 | 第46-47页 |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成因分析 | 第47-52页 |
4.1 企业不诚信,采取败德行为的原因 | 第47-48页 |
4.2 大型企业不诚信的原因 | 第48页 |
4.3 污染环境的行为分析 | 第48-49页 |
4.3.1 趋利因素下农业生产者采取的污染环境的行为 | 第48-49页 |
4.3.2 无法阻止他人的污染行为 | 第49页 |
4.4 对忽视诚信、忽视信誉的行为的进一步分析 | 第49-50页 |
4.5 总结: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 | 第50-52页 |
4.5.1 中观原因与微观原因之间的关系 | 第51-52页 |
第五章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建议 | 第52-60页 |
5.1 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框架 | 第52页 |
5.2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具体建议 | 第52-60页 |
5.2.1 改善分散、小规模规模经营的建议 | 第52-54页 |
5.2.1.1 推进土地的实质流转 | 第52-53页 |
5.2.1.2 与土地规模经营配套的金融制度 | 第53-54页 |
5.2.2 科学的建立信任机制 | 第54-56页 |
5.2.3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 | 第56-57页 |
5.2.4 完善对知识与技术的整合:食品安全工程——生产的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 | 第57-60页 |
参考文献 | 第60-63页 |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