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工业经济论文--中国工业经济论文--工业部门经济论文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研究--基于食品安全的视角

摘要第4-5页
Abstract第5页
目录第6-9页
第一章 导论第9-20页
    1.1 问题的提出第9-12页
        1.1.1 食品安全是一个综合性的社会问题第9-10页
        1.1.2 食品产业结构对食品安全影响的经验性观察第10-12页
    1.2 国内外研究综述第12-17页
        1.2.1 基于不完全信息理论视角的研究第12-13页
        1.2.2 基于科学技术发展视角的研究第13-14页
        1.2.3 从企业行为的角度的研究第14页
        1.2.4 从个体生产者行为的视角及评述第14-16页
        1.2.5 对国内外研究的进一步评述第16-17页
    1.3 论文的研究框架与方法第17-18页
        1.3.1 论文的研究框架第17页
        1.3.2 研究方法第17-18页
    1.4 论文的内容与体系第18页
    1.5 论文的创新与不足第18-20页
        1.5.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18-19页
        1.5.2 论文的不足之处第19-20页
第二章 理论分析框架第20-31页
    2.1 对相关概念的界定第20-21页
        2.1.1 食品安全与食品质量安全第20页
        2.1.2 产业组织结构与市场结构第20-21页
            2.1.2.1 产业第20页
            2.1.2.2 产业组织第20-21页
            2.1.2.3 产业组织结构与市场结构第21页
            2.1.2.4 产品质量、食品质量与质量绩效第21页
    2.2 产业组织理论及SCP分析框架第21-23页
        2.2.1 产业组织理论第21页
        2.2.2 SCP分析第21-23页
            2.2.2.1 SCP分析的基本框架第21-22页
            2.2.2.2 SCP分析的逻辑内涵第22-23页
    2.3 产业组织结构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3-29页
        2.3.1 经营规模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3-27页
            2.3.1.1 经营规模通过生产成本对质量绩效的影响第24-25页
            2.3.1.2 经营规模通过环境对质量绩效的影响第25页
            2.3.1.3 经营规模通过价格对质量绩效的影响第25-26页
            2.3.1.4 小结第26-27页
        2.3.2 纵向合作程度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7-28页
        2.3.3 产业的进入与退出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8-29页
            2.3.3.1 进入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8-29页
            2.3.3.2 退出壁垒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9页
        2.3.4 产品差异化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9页
    2.4 本章小结:产业组织结构对质量绩效的作用机理第29-31页
第三章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的现状与问题第31-47页
    3.1 分析涉及的相关概念与分析思路第31-32页
        3.1.1 产业组织结构的分析模型及食品生产的重要地位第31页
        3.1.2 食品生产与农业第31页
        3.1.3 产业集中度第31-32页
    3.2 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现状与问题第32-37页
        3.2.1 我国农业生产经营规模的国际比较第34-36页
        3.2.2 我国农业生产集中度的数值计算第36-37页
    3.3 我国食品产业纵向合作程度的现状和问题第37-42页
        3.3.1 农业生产的特性:专用性投资与不确定性高第38-39页
        3.3.2 农资行业的现状以及与农业的纵向合作程度分析第39-40页
            3.3.2.1 农药行业第39页
            3.3.2.2 饲料加工业第39页
            3.3.2.3 化肥行业第39页
            3.3.2.4 种子业第39页
            3.3.2.5 农机产业第39-40页
        3.3.3 食品工业的现状及其与农业之间的纵向合作程度分析第40-42页
    3.4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行业壁垒的状况与问题第42-45页
        3.4.1 我国农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第43-44页
            3.4.1.1 农户的经济性进入壁垒第43页
            3.4.1.2 工业及农业企业的经济性进入壁垒第43-44页
        3.4.2 我国农业的制度性进入壁垒第44页
        3.4.3 农业生产的退出壁垒第44-45页
        3.4.4 小结:农户的高退出壁垒导致了企业的高进入壁垒第45页
    3.5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的产品差别化现状与问题第45-46页
        3.5.1 自然条件影响下的农产品差异化第45-46页
        3.5.2 经济条件影响下的差别化第46页
    3.6 小结: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的特点第46-47页
第四章 我国食品安全现状的成因分析第47-52页
    4.1 企业不诚信,采取败德行为的原因第47-48页
    4.2 大型企业不诚信的原因第48页
    4.3 污染环境的行为分析第48-49页
        4.3.1 趋利因素下农业生产者采取的污染环境的行为第48-49页
        4.3.2 无法阻止他人的污染行为第49页
    4.4 对忽视诚信、忽视信誉的行为的进一步分析第49-50页
    4.5 总结: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是导致我国食品安全问题的更深层次原因第50-52页
        4.5.1 中观原因与微观原因之间的关系第51-52页
第五章 提高食品质量安全的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建议第52-60页
    5.1 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框架第52页
    5.2 我国食品产业组织结构优化的具体建议第52-60页
        5.2.1 改善分散、小规模规模经营的建议第52-54页
            5.2.1.1 推进土地的实质流转第52-53页
            5.2.1.2 与土地规模经营配套的金融制度第53-54页
        5.2.2 科学的建立信任机制第54-56页
        5.2.3 完善社会保障机制第56-57页
        5.2.4 完善对知识与技术的整合:食品安全工程——生产的科学技术与食品安全风险防范的科学技术的有机结合第57-60页
参考文献第60-63页
在研期间发表论文情况第63-64页
致谢第64页

论文共6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机器视觉的智能电梯测控技术研究
下一篇:基于微型投影仪的3D测量系统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