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点 | 第5-6页 |
摘要 | 第6-8页 |
ABSTRACT | 第8-10页 |
1 绪论 | 第15-30页 |
1.1 研究背景 | 第15-18页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8-24页 |
1.2.1 社会化媒体的相关研究 | 第18-20页 |
1.2.2 网络环境下用户使用行为的相关研究 | 第20-23页 |
1.2.3 现有研究的不足 | 第23-24页 |
1.3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24-25页 |
1.3.1 研究目的 | 第24页 |
1.3.2 研究意义 | 第24-25页 |
1.4 研究方法 | 第25-27页 |
1.5 论文结构 | 第27-30页 |
1.5.1 内容框架 | 第27-29页 |
1.5.2 研究技术路线图 | 第29-30页 |
2 理论基础 | 第30-47页 |
2.1 媒介丰富度理论 | 第30-32页 |
2.1.1 媒介丰富度理论提出的背景 | 第30-31页 |
2.1.2 媒介丰富度的定义 | 第31-32页 |
2.2 使用满足理论 | 第32-35页 |
2.2.1 使用满足理论的定义 | 第32-33页 |
2.2.2 使用满足理论的过程 | 第33页 |
2.2.3 使用满足理论的发展及应用 | 第33-35页 |
2.3 整合型技术接受扩展模型理论 | 第35-40页 |
2.3.1 UTAUT模型的提出 | 第35-36页 |
2.3.2 UTAUT模型的定义 | 第36-38页 |
2.3.3 UTAUT模型的应用研究 | 第38-40页 |
2.4 感知风险理论 | 第40-42页 |
2.4.1 感知风险理论的定义 | 第40-41页 |
2.4.2 感知风险理论的维度 | 第41-42页 |
2.5 生活型态理论 | 第42-45页 |
2.5.1 生活型态理论的定义 | 第42-43页 |
2.5.2 生活型态测量方法 | 第43-44页 |
2.5.3 社会化媒体用户生活型态分群维度 | 第44-45页 |
2.6 本章小结 | 第45-47页 |
3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构建与研究假设 | 第47-71页 |
3.1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内涵 | 第47-51页 |
3.1.1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内容 | 第47-48页 |
3.1.2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过程 | 第48-49页 |
3.1.3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的模式 | 第49-51页 |
3.2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归纳 | 第51页 |
3.3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整合模型构建 | 第51-54页 |
3.4 变量定义与研究假设 | 第54-69页 |
3.4.1 使用行为 | 第54-55页 |
3.4.2 使用意愿 | 第55页 |
3.4.3 内容资源因素 | 第55-57页 |
3.4.4 使用满足因素 | 第57-61页 |
3.4.5 技术接受因素 | 第61-65页 |
3.4.6 感知风险因素 | 第65-68页 |
3.4.7 生活型态因素 | 第68-69页 |
3.5 本章小结 | 第69-71页 |
4 问卷设计与数据收集 | 第71-123页 |
4.1 研究平台的确定 | 第71-75页 |
4.1.1 微信的发展演变 | 第72-73页 |
4.1.2 微信的社会化媒体典型特征 | 第73-75页 |
4.2 调查问卷设计 | 第75-78页 |
4.3 变量可操作性定义 | 第78-86页 |
4.3.1 预测变量 | 第79-84页 |
4.3.2 结果变量 | 第84-85页 |
4.3.3 调节变量 | 第85-86页 |
4.4 小规模访谈 | 第86-92页 |
4.4.1 访谈目的 | 第86-87页 |
4.4.2 访谈过程 | 第87-88页 |
4.4.3 访谈结果 | 第88-91页 |
4.4.4 形成初始问卷 | 第91-92页 |
4.5 预试及最终问卷形成 | 第92-116页 |
4.5.1 预试概述 | 第92-93页 |
4.5.2 项目分析 | 第93-98页 |
4.5.3 效度分析 | 第98-112页 |
4.5.4 信度分析 | 第112-115页 |
4.5.5 最终问卷形成 | 第115-116页 |
4.6 问卷大规模发放与数据收集 | 第116-122页 |
4.6.1 样本对象与规模界定 | 第116-117页 |
4.6.2 大规模问卷发放方式 | 第117页 |
4.6.3 数据收集概况 | 第117-122页 |
4.7 本章小结 | 第122-123页 |
5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评估与验证 | 第123-148页 |
5.1 结构方程模型 | 第123-124页 |
5.2 模型的信度与效度评估 | 第124-136页 |
5.2.1 资源因素及其子因素 | 第125-128页 |
5.2.2 用户需求因素及其子因素 | 第128-131页 |
5.2.3 技术接受因素及其子因素 | 第131-134页 |
5.2.4 感知风险因素及其子因素 | 第134-136页 |
5.3 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 | 第136-146页 |
5.3.1 整合模型的建立 | 第136-137页 |
5.3.2 模型识别检验 | 第137-138页 |
5.3.3 模型参数估计 | 第138-139页 |
5.3.4 模型拟合检验 | 第139页 |
5.3.5 模型修正 | 第139-142页 |
5.3.6 假设检验及初步结论 | 第142-146页 |
5.4 本章小结 | 第146-148页 |
6 社会化媒体用户分群及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比较 | 第148-164页 |
6.1 用户生活型态因子分析与聚类 | 第148-152页 |
6.1.1 因子分析 | 第148-150页 |
6.1.2 用户生活型态聚类及命名 | 第150-152页 |
6.2 不同生活型态对模型的假设和检验 | 第152-163页 |
6.2.1 不同生活型态用户的整合模型检验 | 第152-153页 |
6.2.2 不同生活型态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模型的假设检验 | 第153-163页 |
6.3 本章小结 | 第163-164页 |
7 研究结论及展望 | 第164-170页 |
7.1 研究的创新成果及结论 | 第164-167页 |
7.1.1 构建社会化媒体用户使用行为影响因素理论模型 | 第164页 |
7.1.2 理论模型的实证研究和假设检验 | 第164-166页 |
7.1.3 划分用户群组并进行对比研究 | 第166-167页 |
7.2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预见和建议 | 第167-168页 |
7.2.1 社会化媒体的发展预见 | 第167-168页 |
7.2.2 对社会化媒体运营商的发展建议 | 第168页 |
7.3 研究局限及展望 | 第168-170页 |
参考文献 | 第170-182页 |
附录 | 第182-187页 |
致谢 | 第1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