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5-7页 |
| ABSTRACT | 第7-9页 |
| 目录 | 第10-13页 |
| 第1章 绪论 | 第13-45页 |
| 1.1 我国能源形势 | 第13-15页 |
| 1.2 我国生物质能源 | 第15-16页 |
| 1.3 生物质组成和结构 | 第16-18页 |
| 1.4 生物质能源转化技术 | 第18-19页 |
| 1.5 生物质快速热解液化技术 | 第19-22页 |
| 1.6 生物油组成与理化特性 | 第22-27页 |
| 1.6.1 生物油组成 | 第23-25页 |
| 1.6.2 生物油理化特性 | 第25-27页 |
| 1.7 生物油精制方法 | 第27-34页 |
| 1.7.1 催化加氢 | 第28-30页 |
| 1.7.2 生物油重相精制技术 | 第30-33页 |
| 1.7.3 催化酯化 | 第33-34页 |
| 1.7.4 水蒸气重整 | 第34页 |
| 1.8 本文研究路线及内容 | 第34-37页 |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 第2章 生物油低分子醇体系粘温及热响应特性 | 第45-57页 |
| 2.1 引言 | 第45-46页 |
| 2.2 实验装置与方法 | 第46-47页 |
| 2.2.1 实验材料 | 第46页 |
| 2.2.2 实验装置 | 第46-47页 |
| 2.2.3 实验方法 | 第47页 |
| 2.3 生物油甲醇体系粘温特性 | 第47-50页 |
| 2.4 生物油甲醇体系热响应特性 | 第50-54页 |
| 2.5 本章小结 | 第54-55页 |
| 参考文献 | 第55-57页 |
| 第3章 生物油气流式雾化模型 | 第57-75页 |
| 3.1 引言 | 第57页 |
| 3.2 生物油物性参数和雾化喷嘴结构 | 第57-58页 |
| 3.3 气流式雾化模型 | 第58-66页 |
| 3.3.1 液膜脱落模型 | 第59-63页 |
| 3.3.2 液环破碎模型 | 第63-66页 |
| 3.4 雾化模型结果 | 第66-72页 |
| 3.4.1 液膜脱落模型的影响因素 | 第66-70页 |
| 3.4.2 液环破碎模型的影响因素 | 第70-72页 |
| 3.5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参考文献 | 第73-75页 |
| 第4章 负载型非晶态合金催化加氢精制生物油 | 第75-93页 |
| 4.1 引言 | 第75-76页 |
| 4.2 实验部分 | 第76-78页 |
| 4.2.1 实验材料 | 第76页 |
| 4.2.2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 第76-77页 |
| 4.2.3 催化加氢实验 | 第77-78页 |
| 4.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78-90页 |
| 4.3.1 糠醛加氢实验 | 第78-79页 |
| 4.3.2 生物油加氢的组分分布 | 第79-86页 |
| 4.3.3 催化剂循环特性及失活机理 | 第86-90页 |
| 4.4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 参考文献 | 第91-93页 |
| 第5章 可见光催化降解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 | 第93-121页 |
| 5.1 引言 | 第93-94页 |
| 5.2 实验部分 | 第94-98页 |
| 5.2.1 实验材料 | 第94页 |
| 5.2.2 催化剂制备及表征 | 第94-96页 |
| 5.2.3 可见光催化降解木质素及其模型化合物实验 | 第96-98页 |
| 5.3 实验结果与讨论 | 第98-115页 |
| 5.3.1 木质素单体模型化合物 | 第98-100页 |
| 5.3.2 β-O-4二聚体模型化合物 | 第100-102页 |
| 5.3.3 Indulin AT | 第102-115页 |
| 5.4 本章小结 | 第115-116页 |
| 参考文献 | 第116-121页 |
| 第6章 工作总结与展望 | 第121-125页 |
| 6.1 全文工作总结 | 第121-123页 |
| 6.2 本文主要创新点 | 第123页 |
| 6.3 未来研究工作展望 | 第123-125页 |
| 致谢 | 第125-127页 |
|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研究成果 | 第12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