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6页 |
Abstract | 第6-8页 |
第1章 问题的提出与研究意义 | 第15-19页 |
1.1 问题的提出 | 第15-16页 |
1.2 研究意义 | 第16-17页 |
1.2.1 理论意义 | 第16页 |
1.2.2 实践意义 | 第16-17页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7-19页 |
第2章 研究综述与技术路线 | 第19-31页 |
2.1 国内外研究现状分析 | 第19-28页 |
2.1.1 生态系统服务研究现状 | 第19-25页 |
2.1.2 旅游环境影响研究现状 | 第25-28页 |
2.1.3 研究现状评述 | 第28页 |
2.2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 第28-29页 |
2.2.1 拟采取的研究方法 | 第28-29页 |
2.2.2 技术路线 | 第29页 |
2.3 数据来源 | 第29-31页 |
第3章 研究区概况 | 第31-45页 |
3.1 大喀纳斯旅游区概况 | 第31-38页 |
3.1.1 区位条件与功能区 | 第31-33页 |
3.1.2 旅游区开发与建设 | 第33-35页 |
3.1.3 旅游主景观与线路 | 第35-38页 |
3.1.4 旅游经济发展概况 | 第38页 |
3.2 哈纳斯自然保护区概况 | 第38-43页 |
3.2.1 地理位置与行政区划 | 第38-39页 |
3.2.2 地质条件 | 第39页 |
3.2.3 气候与水文 | 第39-41页 |
3.2.4 土壤 | 第41页 |
3.2.5 植物与植被 | 第41-42页 |
3.2.6 野生动物 | 第42-43页 |
3.2.7 湿地资源 | 第43页 |
3.3 两乡概况 | 第43-45页 |
3.3.1 禾木哈纳斯蒙古自治乡概况 | 第43-44页 |
3.3.2 铁热克提乡概况 | 第44-45页 |
第4章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研究 | 第45-65页 |
4.1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类型 | 第45-50页 |
4.1.1 分类依据 | 第45-46页 |
4.1.2 喀纳斯生态系统类型 | 第46-50页 |
4.2 喀纳斯旅游区各类型生态系统提供的服务类型 | 第50-51页 |
4.2.1 森林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 第50页 |
4.2.2 冰川-湖泊-河流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 第50-51页 |
4.2.3 草地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 第51页 |
4.2.4 荒漠生态系统服务类型 | 第51页 |
4.3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及评估方法 | 第51-53页 |
4.3.1 评估指标 | 第51-52页 |
4.3.2 评估方法 | 第52-53页 |
4.4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 | 第53-61页 |
4.4.1 遥感影像数据解译 | 第53-56页 |
4.4.2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当量因子 | 第56-57页 |
4.4.3 大喀纳斯旅游区和主体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估算 | 第57-61页 |
4.5 评估结果分析 | 第61-63页 |
4.5.1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 | 第61-62页 |
4.5.2 主体旅游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结构 | 第62-63页 |
4.5.3 单位面积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 第63页 |
4.6 本章小结 | 第63-65页 |
第5章 大喀纳斯旅游区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 | 第65-77页 |
5.1 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概述 | 第65-66页 |
5.2 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计量指标与方法 | 第66-68页 |
5.2.1 计量指标 | 第66页 |
5.2.2 计量方法 | 第66-68页 |
5.3 喀纳斯旅游区居民结构与生活生产特征 | 第68-69页 |
5.3.1 居民统计数据 | 第68页 |
5.3.2 居民生活状况 | 第68-69页 |
5.3.3 村民畜牧生产状况 | 第69页 |
5.4 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测算 | 第69-76页 |
5.4.1 居民生态系统消耗数据来源及计算 | 第69-70页 |
5.4.2 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计量 | 第70-74页 |
5.4.3 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结构及特征 | 第74-76页 |
5.5 本章小结 | 第76-77页 |
第6章 大喀纳斯旅游区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 | 第77-91页 |
6.1 相关研究概述 | 第77-78页 |
6.1.1 旅游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77-78页 |
6.1.2 游客 | 第78页 |
6.2 研究区游客人数及特征 | 第78-81页 |
6.2.1 游客人数及游客管理现状 | 第78-79页 |
6.2.2 游客特征 | 第79-81页 |
6.3 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类型及计量 | 第81-86页 |
6.3.1 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类型 | 第81-82页 |
6.3.2 旅游者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计算 | 第82-86页 |
6.4 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计量结果与分析 | 第86-90页 |
6.4.1 计量结果 | 第86-89页 |
6.4.2 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结构与特征 | 第89-90页 |
6.6 本章小结 | 第90-91页 |
第7章 大喀纳斯旅游区生态系统负荷研究 | 第91-96页 |
7.1 研究概述 | 第91页 |
7.2 研究指标 | 第91-93页 |
7.2.1 负荷能力系数 | 第91-92页 |
7.2.2 单位时间人均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92页 |
7.2.3 旅游季与非旅游季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92页 |
7.2.4 科研教育服务 | 第92-93页 |
7.3 指标结果与分析 | 第93-94页 |
7.3.1 生态系统负荷能力系数 | 第93-94页 |
7.3.2 村民与游客生态系统服务的日人均消耗比 | 第94页 |
7.3.3 旅游季与非旅游季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比较 | 第94页 |
7.4 本章小结 | 第94-96页 |
第8章 大喀纳斯旅游区村民生计与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研究 | 第96-113页 |
8.1 村民生计资本与生计策略研究框架与数据调查 | 第96-101页 |
8.1.1 研究概述 | 第96-97页 |
8.1.2 数据来源 | 第97-100页 |
8.1.3 调查样本分析 | 第100-101页 |
8.2 村民生计资本结果与分析 | 第101-103页 |
8.2.1 五类生计资本全样本结果 | 第101-102页 |
8.2.2 村民的生计资本类型 | 第102-103页 |
8.3 村民生计策略结果与分析 | 第103-106页 |
8.3.1 村民生计策略类型 | 第103-104页 |
8.3.2 各类型生计策略生产性特征 | 第104-105页 |
8.3.3 各生计策略类型分布特征 | 第105-106页 |
8.4 不同分布特征村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结构分析 | 第106-108页 |
8.4.1 村民家庭户均总体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水平分析 | 第106页 |
8.4.2 不同村落村民家庭户均消耗水平 | 第106-107页 |
8.4.3 不同村民类型家庭户均消耗水平 | 第107-108页 |
8.5 不同生计特征村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108-109页 |
8.5.1 不同生计资本类型村民家庭户均消耗水平 | 第108-109页 |
8.5.2 不同生计策略类型村民家庭户均消耗水平 | 第109页 |
8.6 村民的生产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分析 | 第109-110页 |
8.6.1 不同分布特征村民的生产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109-110页 |
8.6.2 不同生计特征村民生产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110页 |
8.7 村民生活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分析 | 第110-112页 |
8.8.1 不同分布特征村民的生活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110-111页 |
8.8.2 不同生计特征村民的生活型生态系统服务消耗 | 第111-112页 |
8.8 本章小结 | 第112-113页 |
第9章 结论与建议 | 第113-124页 |
9.1 研究基本结论 | 第113-115页 |
9.1.1 基于人类需求的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指标框架及其价值评估 | 第113页 |
9.1.2 居民生态系统服务消耗测算指标框架及其消耗研究 | 第113-114页 |
9.1.3 游客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结构框架及其消耗量测算 | 第114页 |
9.1.4 研究区生态系统负荷状况分析 | 第114页 |
9.1.5 研究区村民生计与其生态系统服务消耗的关系研究 | 第114-115页 |
9.2 基于生态系统合理消耗的旅游区管理建议 | 第115-121页 |
9.2.1 居民管理 | 第115-116页 |
9.2.2 村民生计改善建议 | 第116-119页 |
9.2.3 生态系统服务合理消耗框架内的游客管理 | 第119-120页 |
9.2.4 加强旅游经营企业的生态管理措施 | 第120-121页 |
9.3 讨论与展望 | 第121-124页 |
9.3.1 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 第121-122页 |
9.3.2 后续研究展望 | 第122-124页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24-129页 |
附录一:2010 年游客调查问卷(部分) | 第129-130页 |
附录二:2010 年村民生计问题调查问卷(部分) | 第130-134页 |
谢辞 | 第134-135页 |
作者简历 | 第135-1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