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 第5-8页 |
摘要 | 第8-10页 |
Abstract | 第10-11页 |
1 导论 | 第15-24页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第15-17页 |
1.2 主要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 第17-18页 |
1.3 研究的基本内容和框架 | 第18-22页 |
1.4 研究的重点、难点及可能的创新点 | 第22-24页 |
2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地区产业升级:文献综述 | 第24-57页 |
2.1 引言 | 第24-27页 |
2.2 产业集聚论:一个开放的研究视角 | 第27-34页 |
2.2.1 区域开放的概念与内涵 | 第28-30页 |
2.2.2 产业集聚:聚焦区域开放的研究线索 | 第30-34页 |
2.3 产业集聚与生产要素积累 | 第34-42页 |
2.3.1 要素积累:经济增长的源泉 | 第35-36页 |
2.3.2 产业集聚的现实:生产要素的动态集中过程 | 第36-38页 |
2.3.3 集聚外部性:要素积累的强化机制 | 第38-42页 |
2.4 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升级 | 第42-55页 |
2.4.1 地区产业升级的度量指标 | 第43-44页 |
2.4.2 地区产业升级理论:一个开放的研究视角 | 第44-49页 |
2.4.3 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升级:聚焦产业效率研究线索 | 第49-55页 |
2.5 研究述评 | 第55-57页 |
3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地区产业升级:中国地区层面的现实 | 第57-68页 |
3.1 产业集聚:一种开放视野下的要素积累过程 | 第57-64页 |
3.1.1 我国的区域开放特征:二重视野的考察 | 第57-59页 |
3.1.2 产业集聚与生产要素积累:中国地区层面的现实 | 第59-64页 |
3.2 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升级:聚焦产业效率的考察 | 第64-67页 |
3.2.1 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效率 | 第64-66页 |
3.2.2 产业集聚与地区产业技术创新 | 第66-67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67-68页 |
4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地区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 第68-96页 |
4.1 产业集聚:生产要素的动态积累 | 第68-80页 |
4.1.1 理论模型 | 第69-75页 |
4.1.2 机理分析 | 第75-79页 |
4.1.3 小结 | 第79-80页 |
4.2 集聚外部性:一种要素积累的强化机制 | 第80-87页 |
4.2.1 理论模型 | 第80-83页 |
4.2.2 机理分析 | 第83-87页 |
4.2.3 小结 | 第87页 |
4.3 产业集聚之于地区产业升级:机理分析 | 第87-95页 |
4.3.1 产业集聚之于地区产业升级:间接作用机制 | 第89-92页 |
4.3.2 产业集聚之于地区产业升级:直接作用机制 | 第92-94页 |
4.3.3 小结 | 第94-95页 |
4.4 本章小结 | 第95-96页 |
5 产业集聚、要素积累与地区产业升级:区域开放视角的实证 | 第96-136页 |
5.1 产业集聚的人力资本积累效应:实证检验 | 第96-109页 |
5.1.1 计量模型的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97-101页 |
5.1.2 模型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第101-108页 |
5.1.3 主要结论 | 第108-109页 |
5.2 产业集聚之于地区产业效率:实证检验 | 第109-134页 |
5.2.1 计量模型的设定、指标选取与数据说明 | 第110-114页 |
5.2.2 模型回归分析及稳健性检验 | 第114-133页 |
5.2.3 主要结论 | 第133-134页 |
5.3 本章结论 | 第134-136页 |
6 主要结论、政策含义及未来研究方向 | 第136-142页 |
6.1 主要结论 | 第136-139页 |
6.2 政策含义 | 第139-140页 |
6.3 未来研究方向 | 第140-142页 |
参考文献 | 第142-162页 |
附录 | 第162-170页 |
作者简介及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的主要科研成果 | 第1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