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3-4页 |
Abstract | 第4-5页 |
第1章 绪论 | 第8-14页 |
1.1 概述 | 第8-9页 |
1.2 型钢混凝土结构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2页 |
1.2.1 国外研究现状 | 第9-10页 |
1.2.2 国内研究现状 | 第10-12页 |
1.3 存在的问题分析 | 第12-13页 |
1.4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13-14页 |
第2章 型钢混凝土柱有限元分析试验验证 | 第14-28页 |
2.1 概述 | 第14-15页 |
2.2 型钢混凝土柱有限元模型 | 第15-20页 |
2.2.1 试验概况 | 第15-16页 |
2.2.2 材料模型的选取 | 第16-19页 |
2.2.3 单元类型及网格划分 | 第19-20页 |
2.2.4 模型的建立 | 第20页 |
2.3 有限元计算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 第20-27页 |
2.3.1 滞回曲线 | 第20-23页 |
2.3.2 骨架曲线 | 第23-25页 |
2.3.3 位移延性系数 | 第25-27页 |
2.4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第3章 新型型钢混凝土柱抗震性能影响因素分析 | 第28-57页 |
3.1 概述 | 第28页 |
3.2 不同因素对 SRC 柱抗震性能的影响 | 第28-56页 |
3.2.1 配钢形式的影响 | 第28-34页 |
3.2.2 配钢率的影响 | 第34-39页 |
3.2.3 腹板厚度的影响 | 第39-43页 |
3.2.4 配箍率的影响 | 第43-48页 |
3.2.5 轴压比的影响 | 第48-52页 |
3.2.6 加载方向的影响 | 第52-56页 |
3.3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第4章 新型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研究 | 第57-70页 |
4.1 概述 | 第57页 |
4.2 我国现行规程中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方法比较 | 第57-63页 |
4.2.1 《型钢混凝土组合结构技术规程》(JGJ38-2001)计算方法 | 第57-58页 |
4.2.2 《钢骨混凝土结构设计规程》(YB9082-2006)计算方法 | 第58-60页 |
4.2.3 强度叠加法与极限平衡法比较分析 | 第60-63页 |
4.3 新型型钢混凝土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63-68页 |
4.3.1 扩大十字型钢 SRC 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63-64页 |
4.3.2 对角布置十字型钢 SRC 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计算 | 第64-67页 |
4.3.3 对角布置十字型钢 SRC 柱正截面受压承载力 N-M 相关曲线 | 第67-68页 |
4.4 公式验证 | 第68-69页 |
4.5 本章小结 | 第69-70页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0-72页 |
5.1 结论 | 第70-71页 |
5.2 展望 | 第71-72页 |
致谢 | 第72-73页 |
参考文献 | 第73-7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