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4-5页 |
Abstract | 第5-6页 |
引言 | 第9-12页 |
(一) 国内外研究的现状 | 第9-10页 |
(二) 选题研究的意义 | 第10页 |
(三)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0-12页 |
1. 研究思路 | 第10-11页 |
2. 研究方法 | 第11-12页 |
一、 马克思的异化劳动理论 | 第12-25页 |
(一)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和三个特征 | 第12-18页 |
1. 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 第12-17页 |
2. 异化劳动的三个特征 | 第17-18页 |
(二) 异化劳动的三个维度 | 第18-21页 |
1. 异化劳动的历史维度 | 第18-19页 |
2. 异化劳动的唯物主义维度 | 第19-20页 |
3. 异化劳动的个人生命维度 | 第20-21页 |
(三) 《穆勒评注》中的谋生劳动 | 第21-25页 |
1. 谋生劳动范畴的辨析 | 第22-24页 |
2. 谋生劳动的四个规 | 第24-25页 |
二、 对马克思非异化劳动的辨析 | 第25-34页 |
(一)《巴黎手稿》中与异化劳动对立的人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25-29页 |
1. 通过人和动物的类本质的区别说明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26-28页 |
2. 通过人与自然的肯定关系来说明人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28-29页 |
3. 从人异化扬弃的角度说明人自由自觉的劳动 | 第29页 |
(二) 《穆勒评注》中在异化劳动之前的人未开化的野蛮劳动 | 第29-32页 |
1. 未开发的野蛮劳动是人劳动的原始起点 | 第30-31页 |
2. 未开发的野蛮劳动是人异化的原初起点 | 第31-32页 |
(三) 《穆勒评注》中马克思假设的人作为人生产的劳动 | 第32-34页 |
1. 马克思假定中非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 第32-33页 |
2. 马克思假定中出现的不同因素 | 第33-34页 |
三、 异化劳动和非异化劳动之比较 | 第34-44页 |
(一) 异化劳动与谋生劳动的比较 | 第34-38页 |
1. 谋生劳动是异化劳动理论的发展 | 第35页 |
2. 谋生劳动比异化劳动更具体化和现实化 | 第35-36页 |
3. 异化劳动和谋生劳动对人异化的追问的方式不同 | 第36-38页 |
(二) 异化劳动和非异化劳动的比较 | 第38-42页 |
1. 人在异化劳动和自由自觉的劳动中的境况不一样 | 第38-39页 |
2. 异化劳动和自由自觉劳动是人劳动活动的一体两面 | 第39-40页 |
3. 私有财产是异化和非异化劳动转化的条件 | 第40-42页 |
(三) 谋生劳动和非异化劳动的比较 | 第42-44页 |
1. 谋生劳动是未开发的野蛮劳动的发展 | 第42-43页 |
2. 自由自觉的劳动是谋生劳动的最终归宿 | 第43-44页 |
四、 异化劳动和非异化劳动对比研究的几点结论 | 第44-49页 |
(一) 马克思的劳动是一个流动性和历史性的范畴 | 第44-46页 |
(二) 马克思的异化和非异化劳动理论是劳动辩证法 | 第46-49页 |
参考文献 | 第49-51页 |
致谢 | 第5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