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贸易经济论文--国内贸易经济论文--服务业论文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及实证研究

中文摘要第2-3页
Abstract第3-4页
中文文摘第5-7页
目录第7-11页
绪论第11-17页
    1 研究背景第11-12页
    2 研究意义第12-13页
        2.1 理论意义第12-13页
        2.2 实践意义第13页
    3 研究内容第13-14页
    4 研究方法第14页
        4.1 文献资料法第14页
        4.2 实地调查法第14页
        4.3 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第14页
        4.4 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相结合第14页
    5 研究思路第14-17页
第1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第17-27页
    1 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第17-23页
        1.1 基础理论研究第17-19页
            1.1.1 家庭旅馆概念界定第17-18页
            1.1.2 家庭旅馆类型研究第18-19页
        1.2 家庭旅馆发展研究第19-20页
        1.3 家庭旅馆经营研究第20-21页
        1.4 家庭旅馆游客和业者角度的研究第21-23页
        1.5 建筑学视角的家庭旅馆研究第23页
    2 国内外家庭旅馆评价研究第23-25页
        2.1 家庭旅馆评价标准的适用性研究第23-24页
        2.2 家庭旅馆评价因子的研究第24-25页
    3 国内外家庭旅馆研究评述第25-27页
第2章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基础理论第27-33页
    1 理论基础第27-28页
        1.1 体验经济理论第27页
        1.2 旅游体验理论第27页
        1.3 宾客消费需求与心理理论第27-28页
        1.4 饭店产品理论第28页
    2 家庭旅馆相关概念辨析第28-33页
        2.1 家庭旅馆同农家乐、森林人家第29页
        2.2 家庭旅馆与国际青年旅舍第29-30页
        2.3 家庭旅馆与主题酒店第30页
        2.4 家庭旅馆与民宿第30-31页
        2.5 家庭旅馆同其他相关住宿业的区别第31-32页
        2.6 家庭旅馆定义第32-33页
第3章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第33-51页
    1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必要性第33-34页
        1.1 国内家庭旅馆发展现状及问题第33页
        1.2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作用第33-34页
    2 评价指标构建原则第34-35页
        2.1 科学性原则第34页
        2.2 层次性原则第34-35页
        2.3 可操作性原则第35页
        2.4 针对性原则第35页
        2.5 主观与客观相结合原则第35页
    3 构建方法第35-36页
        3.1 文献资料法第35页
        3.2 层次分析法第35-36页
    4 家庭旅馆评价因素选取依据第36-41页
        4.1 家庭旅馆特性第36-38页
        4.2 家庭旅馆游客体验第38-39页
        4.3 相关住宿业态评价标准第39-41页
    5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构建第41-51页
        5.1 综合评价层项目选取第41-42页
        5.2 项目评价层及因子评价层指标选取第42-47页
            5.2.1 设施设备第42-43页
            5.2.2 服务品质第43-44页
            5.2.3 环境氛围第44-46页
            5.2.4 经营特色第46-47页
        5.3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层次第47-51页
第4章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权重确立与分析第51-65页
    1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权重确定专家问卷设计第51页
    2 专家问卷结果分析第51-62页
        2.1 各层级评价指标因子权重分析第52-58页
            2.1.1 综合层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53-54页
            2.1.2 项目评价层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54-58页
        2.2 整体影响因素权重分析第58-62页
    3 家庭旅馆评价评分标准第62-65页
        3.1 家庭旅馆评价综合评价得分标准第62-63页
        3.2 家庭旅馆评价因子评分标准第63-65页
第5章 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实证研究——以鼓浪屿家庭旅馆为例第65-79页
    1 案例地选择第65-66页
    2 鼓浪屿家庭旅馆发展历程第66-67页
        2.1 播种——萌芽期:2004年2008年第66页
        2.2 成长期——茁壮期:2008年——2012年第66页
        2.3 转型期:2013年以后第66-67页
    3 鼓浪屿家庭旅馆评价第67-73页
        3.1 受评价家庭旅馆基本情况第67-68页
        3.2 鼓浪屿家庭旅馆评价过程第68页
        3.3 鼓浪屿家庭旅馆评价结果第68-69页
        3.4 鼓浪屿家庭旅馆评价结果分析第69-73页
            3.4.1 鼓浪屿家庭旅馆特色分析第70-71页
            3.4.2 鼓浪屿家庭旅馆不足分析第71-73页
    4 鼓浪屿家庭旅馆评价指标体系适用性评价第73-75页
        4.1 评价指标体系内容的适用性第74页
        4.2 评价指标体系操作适用性第74-75页
        4.3 评价指标体系修改构想第75页
    5 鼓浪屿家庭旅馆发展建议第75-77页
        5.1 提升家庭旅馆文化内涵第75-77页
            5.1.1 突出家庭旅馆地域文化特色第75-76页
            5.1.2 增强家庭旅馆家庭文化氛围第76-77页
        5.2 善于利用本土自然、人文资源及业者特长第77页
            5.2.1 运用当地自然、人文资源提供体验活动第77页
            5.2.2 善于利用主人特长和爱好第77页
    6 总结第77-79页
第6章 结论与展望第79-83页
    1 研究回顾第79-80页
    2 研究创新第80页
    3 研究不足和展望第80-83页
附录1第83-95页
附录2第95-99页
参考文献第99-105页
攻读学位期间承担的科研任务与主要成果第105-107页
致谢第107-109页
个人简历第109-111页

论文共11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省际与省内流动人口空间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差异--以福建省为例
下一篇:米槠天然林土壤温室气体排放通量及其耦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