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工业技术论文--化学工业论文--合成树脂与塑料工业论文--聚合类树脂及塑料论文--聚烯烃类及塑料论文

聚丙烯釜内合金制备及性能研究

摘要第4-7页
Abstract第7-11页
第一章 文献综述第20-63页
    1.1 引言第20-21页
    1.2 聚丙烯催化剂的发展第21-31页
        1.2.1 催化剂载体作用第22-26页
        1.2.2 内给电子体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第26-29页
        1.2.3 外给电子体的发展历程及其作用第29-31页
    1.3 聚丙烯工业发展第31-33页
    1.4 聚丙烯合金第33-50页
        1.4.1 聚丙烯合金简介第33-34页
        1.4.2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主要生产工艺第34-43页
            1.4.2.1 Spheripol 工艺第35-36页
            1.4.2.2 Catalloy 工艺第36-37页
            1.4.2.3 多区循环反应器工艺第37-38页
            1.4.2.4 Interloy 工艺第38-39页
            1.4.2.5 MRG 工艺第39页
            1.4.2.6 Borstar 工艺第39-40页
            1.4.2.7 Hypol 工艺第40页
            1.4.2.8 Unipol 工艺第40-41页
            1.4.2.9 Novolene 气相法工艺第41页
            1.4.2.10 Innovene 气相法工艺和 Chisso 工艺第41-42页
            1.4.2.11 Sumitomo 工艺第42-43页
        1.4.3 聚丙烯釜内合金催化剂第43-50页
            1.4.3.1 Ziegler-Natta 催化剂第44-45页
                1.4.3.1.1 Ziegler-Natta 钒系催化剂第44页
                1.4.3.1.2 Ziegler-Natta 钛系催化剂第44页
                1.4.3.1.3 复合载体催化剂第44-45页
            1.4.3.2 茂金属催化剂第45-47页
            1.4.3.3 复合催化剂第47-48页
            1.4.3.4 新一代后过渡金属烯烃聚合催化剂第48-50页
    1.5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形态结构及组成第50-51页
    1.6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颗粒形态及其形成机理第51-55页
    1.7 聚丙烯合金的增韧机理第55-59页
    1.8 聚丙烯合金的结构性能第59-61页
    1.9 本课题的目的和意义第61-63页
第二章 试验方法第63-71页
    2.1 原料及来源第63-64页
    2.2 分析仪器与设备第64页
    2.3 分析测试条件及标准第64页
    2.4 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制备第64-65页
        2.4.1 类球形催化剂的制备第64-65页
        2.4.2 球型载体的制备第65页
        2.4.3 球型催化剂的制备第65页
    2.5 聚合反应第65-67页
        2.5.1 本体-气相工艺聚合装置第65-66页
        2.5.2 均聚聚丙烯的制备第66-67页
        2.5.3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制备第67页
    2.6 聚合物分级第67-68页
        2.6.1 聚丙烯等规度的测定第67页
        2.6.2 聚丙烯合金中橡胶相含量测定第67页
        2.6.3 升温溶解分级(TRDF)第67-68页
        2.6.4 聚丙烯合金温度分级第68页
    2.7 聚合物的结构表征第68-71页
        2.7.1 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的测定(GPC)第68-69页
        2.7.2 磁共振碳谱(13C-NMR)第69页
        2.7.3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FT-IR)第69页
        2.7.4 热分析(DSC)第69页
        2.7.5 动态力学分析(DMA)第69-70页
        2.7.6 力学性能测定第70页
        2.7.7 聚丙烯釜内合金颗粒形态及微结构形貌第70页
        2.7.8 聚丙烯合金结晶形态第70-71页
第三章 类球形 Ziegler-Natta 催化剂的制备及低熔融指数聚丙烯合 金的合成与结构表征第71-114页
    3.1 磷酸酯为内给电子体的类球形 Ziegler-Natta 催化剂制备第72-77页
        3.1.1 磷酸酯内给电子体与载体及四氯化钛作用机理第73-74页
        3.1.2 磷酸酯内给电子体对催化剂聚合活性的影响第74-77页
    3.2 类球形 Ziegler-Natta 催化剂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制备第77-80页
        3.2.1 低熔融指数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制备第78-80页
    3.3 类球形催化剂制备聚丙烯合金结构和性能表征第80-90页
        3.3.1 聚丙烯合金的颗粒形态第80-83页
        3.3.2 聚丙烯合金的13C-NMR 分析第83-87页
        3.3.3 聚丙烯合金的红外光谱分析第87-89页
        3.3.4 聚丙烯合金样品变温红外研究第89-90页
    3.4 聚丙烯力学性能第90-91页
    3.5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形态第91-97页
        3.5.1 聚丙烯合金模压样品表面相形态第91-92页
        3.5.2 聚丙烯合金模压样品脆断表面相形态第92-93页
        3.5.3 聚丙烯合金模压样品冲击断裂过程的相形态第93-96页
        3.5.4 聚丙烯合金溶液铸膜相形态第96-97页
    3.6 聚丙烯合金的流变行为和动态力学行为第97-99页
        3.6.1 聚丙烯合金的流变学行为第97-98页
        3.6.2 聚丙烯合金的动态力学行为第98-99页
    3.7 聚丙烯釜内合金结晶行为研究第99-106页
        3.7.1 聚丙烯合金的 DSC 表征第99-101页
        3.7.2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光学显微镜表征第101-105页
        3.7.3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 X 射线衍射表征第105-106页
    3.8 聚丙烯合金样品分级研究第106-112页
        3.8.1 聚丙烯合金分级样品的红外分析第107-108页
        3.8.2 合金各级分的 DSC 研究第108-110页
        3.8.3 聚丙烯合金和其分级样品的序列分布第110-111页
        3.8.4 聚丙烯合金和其分级样品的分子量及其分布第111-112页
    3.9 小结第112-114页
第四章 球型催化剂制备高融熔指数聚丙烯合金研究第114-136页
    4.1 球型载体催化剂制备及形态第114-116页
    4.2 聚合条件对聚丙烯合金熔融指数影响第116-118页
        4.2.1 氢气分压对均聚聚丙烯融指数的影响第116-117页
        4.2.2 本体聚合条件对聚丙烯合金融指数的影响第117页
        4.2.3 气相共聚条件对熔融指数的影响第117-118页
    4.3 聚丙烯釜内合金中乙丙橡胶含量的调节第118-119页
        4.3.1 聚合时间对乙丙橡胶含量的影响第118-119页
        4.3.2 乙丙混合气压力对乙丙橡胶含量的影响第119页
    4.4 聚丙烯合金的结构分析第119-124页
        4.4.1 聚丙烯合金的13C-NMR 分析第119-121页
        4.4.2 聚丙烯合金的 GPC 分析第121页
        4.4.3 合金的结晶动力学第121-124页
        4.4.4 聚丙烯合金的动态力学性能第124页
    4.5 聚丙烯合金力学性能第124-127页
    4.6 球型聚丙烯合金颗粒形态结构第127-130页
    4.7 聚丙烯合金结晶形态第130-131页
    4.8 聚丙烯釜内合金分级第131-135页
        4.8.1 聚丙烯釜内合金的分级处理第131-132页
        4.8.2 聚丙烯釜内合金不同级分的 DSC 谱图分析第132-133页
        4.8.3 聚丙烯釜内合金不同级分的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第133-135页
    4.9 小结第135-136页
第五章 球型 ZIEGLER-NATTA 催化剂及聚丙烯合金中试及其制品应用第136-155页
    5.1 实验部分第137-138页
        5.1.1 球型催化剂中试设备第137页
        5.1.2 球型载体中试制备第137-138页
        5.1.3 球型催化剂中试制备第138页
    5.2 中试聚合工艺流程第138-139页
    5.3 催化剂性能及指标第139-141页
    5.4 中试工艺条件及控制指标第141页
    5.5 中试产品性能表征第141-143页
    5.6 中试产品分子量及分子量分布第143-144页
    5.7 中试产品及其各组分含量核磁分析第144-145页
    5.8 中试产品 3第145-146页
    5.9 中试产品 3第146-152页
    5.10 中试产品后加工第152-153页
    5.11 小结第153-155页
第六章 丙烯/1-丁烯合金的制备及表征第155-163页
    6.1 实验部分第155-156页
        6.1.1 试剂与仪器第155页
        6.1.2 催化剂的制备第155-156页
        6.1.3 丙烯/1-丁烯液相本体共聚合反应第156页
    6.2 进料比与聚合活性第156-157页
    6.3 丙烯/1-丁烯共聚物红外光谱分析第157页
    6.4 丙烯/1-丁烯共聚物核磁共振谱图分析第157-158页
    6.5 丙烯/1-丁烯共聚物 DSC 分析第158-159页
    6.6 丙烯/1-丁烯共聚物 GPC 分析第159-160页
    6.7 丙烯/1-丁烯共聚物力学性能第160页
    6.8 丙烯/1-丁烯共聚物偏光显微镜分析第160-161页
    6.9 小结第161-163页
第七章 结论第163-165页
参考文献第165-189页
博士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189-190页
致谢第190-191页
作者简历第191页

论文共19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联用烯烃开环易位聚合与酶促开环聚合制备多种嵌段聚合物
下一篇:有机小分子辅助无机多孔材料的合成与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