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7-9页 |
ABSTRACT | 第9-10页 |
第1章 文献综述 | 第11-25页 |
1.1 国内外研究进展 | 第11-17页 |
1.1.1 全球CO_2浓度和温度的变化 | 第11页 |
1.1.2 大气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植物的影响 | 第11-13页 |
1.1.3 大气CO_2浓度升高对植食性昆虫的影响 | 第13-15页 |
1.1.4 温度升高对昆虫的影响 | 第15页 |
1.1.5 温度升高对植物-害虫-天敌之间关系的影响 | 第15-16页 |
1.1.6 CO_2浓度升高对天敌的影响 | 第16-17页 |
1.2 发育稳定性与不对称的产生 | 第17-22页 |
1.2.1 发育稳定性(Developmental stability) | 第17-18页 |
1.2.2 生物发育中的两种不利因素 | 第18页 |
1.2.3 三种类型不对称 | 第18-19页 |
1.2.4 区分FA、DA、AS的方法 | 第19-20页 |
1.2.5 区分DA和FA的统计方法 | 第20页 |
1.2.6 区分AS和FA的统计方法 | 第20页 |
1.2.7 FA值计算方法 | 第20-21页 |
1.2.8 FA与外界环境胁迫的关系 | 第21页 |
1.2.9 FA与物种适合度的关系 | 第21-22页 |
1.3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系统 | 第22-23页 |
1.3.1 CDCC-1型密闭式动态CO_2气室 | 第22页 |
1.3.2 开放式CO_2浓度升高系统(Free-air CO_2 Enrichment,FACE)简介 | 第22-23页 |
1.4 本学位论文的研究内容、意义和技术路线 | 第23-25页 |
1.4.1 研究内容及其意义 | 第23-24页 |
1.4.2 技术路线 | 第24-25页 |
第2章 CO_2浓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繁殖和食物利用效率的影响 | 第25-37页 |
2.1 稻纵卷叶螟室内人工饲养技术 | 第25-26页 |
2.1.1 水稻的种植与管理 | 第25-26页 |
2.1.2 虫源 | 第26页 |
2.1.3 稻纵卷叶螟成虫的饲养 | 第26页 |
2.1.4 稻纵卷叶螟幼虫的饲养 | 第26页 |
2.2 材料和方法 | 第26-28页 |
2.2.1 供试虫源 | 第26页 |
2.2.2 供试植物 | 第26-27页 |
2.2.3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和繁殖力的研究 | 第27页 |
2.2.4 稻纵卷叶螟幼虫营养利用指标的测定 | 第27-28页 |
2.2.5 数据分析 | 第28页 |
2.3 结果分析 | 第28-34页 |
2.3.1 稻纵卷叶螟生长发育与繁殖 | 第28-32页 |
2.3.2 稻纵卷叶螟幼虫的取食和营养利用 | 第32-34页 |
2.4 讨论 | 第34-37页 |
第3章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对稻纵卷叶螟数量及其寄生蜂寄生生物学的影响 | 第37-49页 |
3.1 材料与方法 | 第37-40页 |
3.1.1 供试水稻与与昆虫 | 第37-38页 |
3.1.2 实验方法 | 第38-40页 |
3.1.3 数据分析 | 第40页 |
3.2 结果与分析 | 第40-46页 |
3.2.1 寄生蜂子代发育表现 | 第40-41页 |
3.2.2 卷叶数 | 第41-42页 |
3.2.3 稻纵卷叶螟幼虫数量 | 第42-44页 |
3.2.4 稻纵卷叶螟蛹 | 第44-45页 |
3.2.5 寄生率 | 第45-46页 |
3.3 讨论 | 第46-49页 |
第4章 CO_2浓度和温度升高下稻纵卷叶螟成虫形态的波动不对称 | 第49-59页 |
4.1 材料与方法 | 第49-52页 |
4.1.1 虫蛹的采集和饲养 | 第49页 |
4.1.2 成虫预处理 | 第49页 |
4.1.3 玻片的制作 | 第49-50页 |
4.1.4 测量方法 | 第50页 |
4.1.5 统计分析 | 第50-51页 |
4.1.6 FA的计算(Palmer & Strobeek,1986) | 第51-52页 |
4.2 结果与分析 | 第52-58页 |
4.2.1 稻纵卷叶螟成虫FA值的比较 | 第52-55页 |
4.2.2 不考虑性别因素下FA值的比较 | 第55-58页 |
4.3 讨论 | 第58-59页 |
全文结论与创新点 | 第59-61页 |
参考文献 | 第61-69页 |
致谢 | 第69-71页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的论文 | 第71页 |